近日,互聯網外賣平臺美團宣布推出八項舉措繼續改善算法,進一步保障騎手權益。其中明確提出“將通過引入培訓、積分制等替代方案,在2025年底前逐步取消騎手超時扣款”,引發廣泛關注。
“一單外賣究竟需要送多久?”這是困擾消費者、外賣騎手和外賣平臺的老問題。配送時間太短,許多騎手被迫逆行、闖紅燈,不僅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還極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發生的風險;配送時間過長,許多消費者又不愿意,有人點外賣正是為了趕時間,自然不希望等太久。種種權衡之下,算法倒計時由此產生,消費者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可據此安排自己的活動;騎手也有了要完成的目標,并在能力范圍內接單。
這只是理想情況,現實生活中存在各種意外。比如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交通狀況,又比如商家“爆單”、騎手聯系不上消費者。此時若算法把時間卡得過死,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帶來問題。此前有報道稱,只是因為商家出餐較慢,消費者取消訂單幾分鐘后,憤怒的騎手就將餐食摔在門口。也不乏在雨天騎手為了趕時間,反而摔傷自己也弄灑外賣的例子。單靠算法來規定時間并非最優解,必須為實際情況留有余地。
由算法延伸出的利益問題,才是矛盾的核心。一面是部分平臺對于騎手超時的懲罰過于嚴苛,另一面是超時后消費者并未獲得應有的補償,不禁讓人疑惑“騎手的罰款進了誰的腰包”。平臺依靠算法獲取競爭優勢,卻將責任更多推給弱勢的騎手,顯然不合理。有騎手反映“跑得快還可能被系統記錄”“被派無法完成的單”,背后不僅僅是算法的問題。
早在2020年,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報道就引發了全社會對外賣騎手工作狀態的廣泛關注;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多部門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合理確定訂單數量、準時率、在線率等考核要素,完善平臺訂單分派機制。算法存在的弊端并非無解,相關部門和企業也在持續改進,然而許多騎手面臨的困難并未得到根治。維護騎手正當權益不能只靠調慢“系統時鐘”,唯有優化算法考核的底層邏輯方能實現良性循環。
此次美團公布的八項舉措中,既有進一步公開算法的措施,也包括“獎勵替代扣罰”等制度上的調整,此番表態值得肯定。但正如此前美團施行騎手“防疲勞”機制引發爭議,部分騎手擔心影響收入,僅靠算法層面的小修小補,難免滋生新的問題。取消超時扣款后消費者希求的“準時達”如何保障?有沒有靈活調整的容錯機制?外賣騎手的薪資結構是否會改變?每一單的價格是降了還是升了?這些關系到騎手和消費者切身利益的矛盾,需要平臺主動擔起責任,讓算法更加公開透明,促使其真正向上向善。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