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監會宣布擴大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以下簡稱“互換便利”)參與機構范圍,在首批20家參與機構基礎上,根據分類評價、合規風控等條件增選了20家參與機構,形成40家備選機構池。每批次操作時,根據意向參與規模篩選出20家左右的機構參與中國人民銀行招標操作。
作為我國首個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互換便利于2024年10月份由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一經推出便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目前,首批互換便利操作已全部落地;第二次互換便利操作也于2025年1月2日完成招標。
隨著互換便利參與機構范圍擴容,連日來已有多家券商獲批參與互換便利業務,互換便利參與機構的名單也將越來越長。對于非銀行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非銀機構”)而言,用好用實互換便利工具能夠提升自身資金獲取能力、提高資本市場流動性、增強服務實體產業質效,意義重大。
首先,對于非銀機構自身來說,開展互換便利業務,能夠通過“以券換券”的形式置換手中的債券等低流動性資產為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進而通過資產質押等方式獲取資金,這有力增強了機構的資金獲取能力,有助于改善資產質量,緩解短期資金壓力。同時,非銀機構通過互換便利這一工具獲取的資金成本較低,降低了融資成本,這也為其利用這筆資金再投資打開了更大空間。
其次,在資本市場方面,非銀機構通過互換便利工具獲取的資金只能投向資本市場,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資和做市。一方面,這直接為資本市場提供規模大、確定性強的增量資金,有助于改善市場流動性,活躍交投情緒,提振投資者信心,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另一方面,這也為非銀機構提供流動性“兜底”,保障其能夠在股市震蕩時進行合理有效投資,發揮出市場“穩定器”的作用,促進市場穩定運行。
最后,在實體經濟方面,非銀機構用好用實互換便利工具,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更為重要的是,放眼全球市場,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互換便利工具無疑為我國資本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使我國資本市場可以更好地應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和風險,提高內在穩定性。這就更需要非銀機構用好用實這一工具,充分發揮出這一創新舉措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撐作用。
進一步來看,非銀機構用好用實互換便利工具需要做好規模安排、風險管控、資金管理等三方面工作:其一,符合條件的非銀機構需要精準評估自身資產情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互換的資產組合和參與規模,要與自身戰略方向、資金需求、業務發展等相匹配;其二,非銀機構需要做好合規風控管理,重點關注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確保資金安全高效運行;其三,非銀機構需要發揮好專業投資者優勢,在滿足自身流動性需求的基礎上,加大對股票市場投資力度,挖掘優質資產,增強投資回報。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更多非銀機構用好用實互換便利工具,這一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對于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將進一步發揮,為資本市場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推動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