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年,農產品市場經歷了諸多的挑戰與變化。展望2025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我們如何把握農產品板塊的投資機遇?哪些品種具有潛力?近日,在“期貨大家談之直擊2025”系列訪談農產品專場中,邀請到了來自期貨、現貨市場的行業精英,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對2024年谷物市場及養殖市場的運行邏輯進行了梳理,并對2025年的行情做了展望。
光大期貨研究所農產品研究總監王娜表示,進入2024年末,全球谷物價格已逐步走出底部區間,呈現出明顯的復蘇態勢。其中,玉米價格上漲尤為顯著,小麥價格緊隨其后出現反彈,大豆價格也在近幾個交易日呈現上行趨勢。
王娜介紹,美國方面,CBOT小麥和玉米價格已脫離底部區間,特別是玉米價格,展現出階段性偏強走勢。相比之下,國內市場略顯悲觀。盡管市場普遍認為國內玉米價格已處于底部區間,但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的上漲形態。不過,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如限制進口、暫停進口玉米拍賣和擴大淀粉出口等,市場有望企穩。同時,也應注意到,直至春節前,現貨市場壓力依然較大。
王娜認為,多方面因素影響國內農產品板塊價格走勢:一是政策因素。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多項政策開始轉向利多,這些政策調整對谷物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二是消費因素。預計2025年生豬存欄將恢復增加,消費有望好轉。同時,蛋雞存欄也處于高位,為飼料消費提供支撐。三是替代量減少帶來的影響。由于國家控制玉米進口,豬飼料中玉米的使用量有所增加,替代量呈現下降趨勢,這一變化也將有利于玉米價格上漲。
“綜合來看,主產國供應偏緊預期疊加飼料消費預期回升,為2025年全球谷物價格上漲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我們還應關注突發性因素如美國播種面積預期報告、天氣炒作等對谷物市場的影響。”王娜說。
對于養殖行業來說,中信建投期貨養殖產業首席分析師魏鑫表示,2024年生豬和雞蛋兩個產業展現出較為明確的共性,2025年可能仍將持續。
具體來看,魏鑫介紹,首先,兩者都經歷了一個持續的產能提升或恢復的過程。自2024年1月以來,生豬產能穩定增長,而蛋雞產能自2021年起也一直處于盈利周期。尤其是在過去一年,兩者都處于產能提升階段,預計2025年豬肉和雞蛋的產量都將達到較高水平。其次,飼料成本的下降為生豬和蛋雞養殖帶來了明顯利好因素。生豬養殖成本從2021年16—17元/公斤下降到2025年部分企業目標值12元/公斤,這一成本差距對市場價格產生了顯著影響。對于蛋雞養殖而言,飼料成本占比更高,通常達到60%,因此飼料成本下降對養殖供給增加和養殖利潤維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過,魏鑫同樣表示,生豬和雞蛋產業也存在一些區別。他進一步解釋說,生豬面臨的供應問題不僅與利潤較好有關,更主要的是前期(尤其是2019—2023年)資本開支加大導致的大規模產能難以深度去化。這種產能慣性較強,恢復快但去化難。相比之下,雞蛋產業總體仍處于利潤驅動周期中,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長的利潤周期,因此累積的量能、資金流和資本水平相對較高。此外,雞蛋的彈性較大,特別是在雞齡結構逐漸健康化后,利潤變動可能導致去化速度加快。
在濟南大地智庫研發總監梁城強看來,今年蛋雞養殖行業最大的變化在于低成本、高盈利。從產業角度分析,這一變化呈現出幾個顯著特點。一是盡管春季存欄量已完全滿足供需平衡指標,但價格依然維持高位。這主要是由于祖代雞的種源問題,多年未更新的種源導致蛋雞產蛋性能低下,高峰產蛋時間縮短。二是雞齡結構不合理,老雞占比偏高,達到20%~25%。此外,規模場占比顯著增加,15萬羽以上的規模場在三成以上。
“當前,雞蛋期現之間的高基差反映出市場對今年2月份后行情的悲觀預期。這主要受到存欄數據的影響,但也需關注其他可能對行情造成影響的因素。一方面,老雞占比過高意味著在跌價時隨時可以淘汰,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規模場占比上升使價格靈敏度提高,對產能的影響量也會增加。”梁城強說。
梁城強表示,生豬方面,也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新變化。一方面,規模場的占比已接近55%—60%的供應量,這預示著規模場的定價和溢價能力將在2025年得到充分體現。生豬市場的價格形成模式正逐漸轉變為規模場報價模式。另一方面,從消費角度看,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對豬肉的消費可能會因健康營養需求而下降。
“對于投資者而言,未來養殖板塊品種的交易邏輯將以供需趨勢為主、機會把握為核心。對于企業來說,過去二三十年大家關注規模、利潤等,但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在于風險管理、成本控制和資金儲備。其中,風險管理尤為重要,因為在產能繼續提升的狀態下,出現虧損基本上是必然事件。因此,如何應對虧損,甚至應對現金流的虧損,將成為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魏鑫說。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