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5日,由期貨日報特別策劃的“期貨大家談之直擊2025”系列訪談通過期貨日報微信公眾號、微博及抖音號同步播出。該訪談以“求新謀變,蓄勢前行”為主題,共設“銳意向新 2025期貨行業發展前瞻”“破浪有時 2025大類資產投資機會展望”“勵新致遠 2025有色金屬市場前景展望”“百煉成鋼 2025黑色系市場剖析展望”“踏浪前行 2025化工市場發展趨勢及展望”“耕耘希望 探索2025農產品板塊新機遇”6場。
活動中,期貨日報新聞采編“主戰隊”直接對話期貨行業高管、首席經濟學家、產業企業代表、研究機構負責人等嘉賓,聚焦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新機遇,從政策導向、市場走勢、業務創新、品種展望等方面,以多元化的視角,進行了深入剖析與展望。
202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期貨市場的未來發展明確了方向。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期貨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期貨日報》社有限公司總編輯陳邦華在首期訪談致辭中表示,期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日益凸顯。期貨經營機構作為期貨市場的主體,應擔起新使命,成為行業發展的引領者。期貨公司應深入了解實體企業的需求,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規避風險,提升競爭力。期貨經營機構需緊跟時代步伐,明晰發展定位,堅守初心,服務實體經濟;強化合規治理,防范風險;推動業務創新,拓展市場邊界;加強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提升服務質量,以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中糧期貨總經理吳浩軍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今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發展基調。對期貨行業而言,要從追求量的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期貨經營機構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核心,從政策角度、市場需求、行業趨勢及自身定位等方面,走好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2025年,期貨市場將迎來多重機遇。品種不斷創新、數字化轉型加速、國際化進程加快、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將為期貨市場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同時,期貨行業也面臨相應的挑戰。”華西期貨總經理魏哲平表示,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競爭者的增多,期貨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隨著交易品種的增多,期貨市場的風險防控壓力也將增大。“期貨公司需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同時要加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增強風險防范能力。”他稱。
在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看來,短期內,期貨經營機構的挑戰主要來自傳統經紀業務的被動收入減少。如何實現從被動收入向主動收入轉型,是每家公司面臨的考驗。專業化、特色化、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路徑,將是未來期貨經營機構選擇的重點,期貨經營機構要著力建立戰略運營體系、合規風控管理及研究與服務的綜合體系。“作為金融服務機構,期貨公司要突出行業專長,服務好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這類機構。要在資產管理業務、場外衍生品期現業務中發揮自身優勢,走差異化路線。”他稱。
除了期貨行業發展將“提檔加速”外,隨著我國經濟企穩向好,2025年全球金融市場、宏觀經濟與政策、A股市場投資策略、大類資產配置、大宗商品市場各板塊的發展趨勢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當前,大宗商品市場正處于大周期底部的調整階段,不均衡的復蘇態勢、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及貿易壁壘的升級,令大宗商品呈現出持續分化的格局。結合宏觀大類資產配置、有色金屬、黑色系、能化系、農產品等現有的產業格局和周期特點,與會嘉賓分別就品種的供需結構、影響因素、邏輯判斷、市場走勢、投資機會等市場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詳細闡述、觀點分享。
從市場反饋了解到,本次訪談的播出獲得了市場較好的反響,不僅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也贏得了廣大投資者的喜愛和關注。
市場人士普遍表示,此次活動設計的板塊較多,有行業發展、大類資產配置,也涵蓋大宗商品的各個品類,同時嘉賓包含了期貨公司高管、首席分析師、產業套保專家等,他們從不同視角,系統、全方位地將行業發展趨勢、宏觀市場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等作了深入剖析與解讀,十分貼近產業和投資需求,很有價值。希望此類活動未來可以多辦、常辦,傳遞市場最強音。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