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四川省廣安市一名六旬老人因在家熏制臘肉,被當地社區以“教育管理費”的名義罰款200元,老人還寫了“不再在家熏臘肉”的保證書,引發網友熱議。
美其名曰“教育管理費”,實則就是一種罰款。而“教育管理費”并不讓人陌生。同樣是在廣元市,2024年初,有村民因違規辦酒席被村里罰款1000元,涉事村的村干部當時回應稱,這筆錢也系“教育費”。罰款是行政處罰行為,而村委會、社區等屬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行政機構,不具有行政處罰的權力。社區無權對村民進行罰款,所以用“教育費”之名來掩飾自己違法罰款的行為。“教育費”成了違法罰款的遮羞布。
另外,對私權利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就算是行政機構,也不應對在家熏制臘肉的民眾予以罰款。而且熏制臘肉是千年沿襲的民間習俗,本身并無原罪。不能把環境污染的責任完全嫁禍給熏制臘肉香腸。
在四川、重慶、湖南等多地,都有過年熏制臘肉的傳統習俗。一到歲末年初,一些地方家家戶戶熏制臘肉的場景,更添喜慶氣氛。但傳統的熏制臘肉方法,需要使用燒松柏枝等木材進行熏制,而這種熏制方法因為煙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空氣質量、污染環境。為此,一些地方從簡單的一禁了之,到現在指定集中熏制點,體現了政府管理的與時俱進。那名被罰的六旬老人沒有選擇去集中熏制點而是在家熏制臘肉,確實可能造成一些空氣污染、消防安全等問題,但對老人予以處罰卻于法無據,更何況還要求被罰老人寫下保證書、承諾不再私自熏臘肉。這些做法都逾越了權力邊界。
另外,村民不愿到集中熏制點熏制臘肉,是否因為集中熏制點的設置不夠合理,讓村民前往熏制臘肉不夠方便?或是設置集中熏制點的相關情況沒能讓廣大村民周知,導致有村民對此并不知情,以至于選擇在家中熏制?如果有這些因素的影響,動輒對不到集中點熏制熏制臘肉的村民予以處罰,更有以罰代管的嫌疑。
移風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多一些耐心與細心。特別是需要久久為功,充分發揮“繡花”功夫,提升治理精度,減少進行公共治理、風俗變革的阻力。不能用力過猛,不能逾越了權力邊界。推動移風易俗,還要避免以罰代管等行為。民眾不配合,要多從自身找原因,要在公共利益與民眾利益之間找到結合點、平衡點,求得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這樣才能變堵為疏,化不利為有利,更好推進移風易俗工作。
在推動移風易俗和處理一些陳規陋習等農村治理問題中,如何讓基層組織積極作為、發揮出應有作用,又不至于越權行事、導致“小微權力”濫用,這也需要上級部門加強監管與指導,要既能規范“小微權力”,又能最終達到移風易俗的良好效果。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