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銀行理財市場出現一波新行情,從收益率出現小幅上浮到免費發放體驗金,花式營銷攬客再現銀行理財市場。
在北京的部分銀行網點發現,近期銀行理財收益率確實比平時有一定的上浮,但上浮空間十分有限。同時,大部分理財經理的推薦產品還是以穩健為主。
展望2025年,投資者面對各類理財產品該作何選擇?理財機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又該如何應對?
中信建投研報認為,基于監管政策、行業因素、居民偏好、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四個因素,預計2025年銀行理財規模將增長15%,至35萬億元。國信證券銀行團隊認為,2025年,現金類理財有可能持續收縮,多資產想象空間較大。銀行理財規模有望繼續保持增長,預計增加到32萬億元至33萬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擁抱波動”或成為銀行理財市場2025年的發展主線。
“歲末年初行情”再現
“歲末年初,包括3個月、半年在內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會比平時略高一點,但由于時間比較短,其實能夠給到客戶的收益區間不會太大。”北京地區某國有大行網點客戶經理稱,不論是去年末的理財產品,還是今年的開門紅理財產品,收益率都會有一定的上浮,但上浮空間有限。
從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了解到,一些銀行在主推債權類產品。“現在有底層資產是投資銀行同業存單的指數基金,風險等級為R2,跟蹤同業存單的指數,波動會小一點。最短封閉期是7天,7天之后可以贖回,目前年化收益率2.4%左右。”該行理財經理表示。
此外,理財產品營銷再出新招。去年12月,招商銀行推出“朝朝寶48888元1天體驗金”活動,招商銀行一類戶、面核二類戶可領取相應體驗金,在有效期內模擬體驗朝朝寶理財產品。
除招商銀行外,網商銀行、平安銀行也曾上線理財產品體驗金活動。根據網商銀行的穩利寶體驗金活動規則,穩利寶體驗金免費發放,先試后買,通過模擬體驗的方式,讓客戶充分了解穩利寶產品從申購到發放收益等過程,用戶可以享受穩利寶體驗金產生的收益,可以用這部分收益繼續申購穩利寶產品。
“通過體驗金活動,銀行能夠吸引客戶試用理財產品,降低客戶的試錯成本,增強他們的參與意愿。”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客戶通過參與活動體驗理財產品的運作和收益,降低投資初期的心理門檻,能夠在沒有過多風險擔憂的情況下了解和體驗銀行理財產品。這種嘗鮮式的營銷方式,有助于提升客戶黏性,并將試用客戶轉化為長期投資者。
“低波穩健”時代漸行漸遠
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但收益空間或進一步縮窄,凈值波動挑戰可能加劇,低波動穩健時代漸行漸遠。
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理財機構,都面臨著選擇。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報告(2024年上半年)》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30.56萬億元。可以看到,資管新規實施5年來,理財市場經歷了轉型期、贖回潮、收益率下降等不少挑戰之后,規模站穩30萬億元大關。與此同時,挑戰仍存。
展望2025年,“擁抱波動”或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主線。此前行業所依賴的“低波穩健”或難以為繼。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包括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等。這些因素導致市場波動性加大,傳統的‘低波穩健’策略已經難以適應變化劇烈的市場環境,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固收類資產的投資收益率正在降低,傳統依賴低風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方式逐漸失去吸引力,提升權益類資產占比成為銀行理財機構的共識。”葉銀丹分析認為。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目前存續的開放式固定收益理財產品近1年的收益率平均值為2.98%,2023年全年平均收益率約為3.6%;封閉式固收產品的近1年收益率平均值為3.96%,較此前走低約70個基點。
“這一轉變會對理財市場產生深遠影響。”葉銀丹認為,未來,銀行理財市場將逐步從低波動穩健型產品向更加多樣化、波動性較大的產品過渡。例如,股票型、混合型、商品型、結構性存款等產品將得到更多推廣,更多地引入衍生品工具。這些產品能夠提供相對較高的收益潛力,吸引那些愿意承擔一定市場波動的投資者,這也將推動金融市場產品結構的創新。
“穩規模”和“穩凈值”將是重要議題
市場風格切換之下,“擁抱波動”或是2025年銀行理財市場的主線。那么,銀行理財將向何處去?多數專家認為,“穩規模”和“穩凈值”將是重要議題。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2025年“穩規模”和“穩凈值”壓力將增加,理財公司亟需在產品結構和資產配置上增加靈活性,通過特色化產品實現“穩規模”,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實現“穩凈值”。
對于理財機構該如何應對,葉銀丹認為:“隨著市場的波動性加大,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需求日趨多元化。理財機構應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投資目標和期限需求,推出更多樣化的產品,涵蓋股票、債券、混合資產、商品、衍生品等多種資產類別。通過優化資產配置,增強投資組合的抗風險能力,從而提高產品的穩健性。定制化產品將成為未來的趨勢,理財機構可結合大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的投資組合方案,滿足高凈值客戶和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需求。”
中信建投研報認為,銀行理財機構資產配置中,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將下降,而公募基金和權益類資產占比會顯著提升。債券類資產的占比會應時而變。預計2025年理財產品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和數量將提高。
在此背景下,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將愈發突出。專家認為,隨著市場波動性加大,銀行需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幫助客戶認識到波動性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面對新興產品和投資工具時,投資者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銀行應提供更多的投資培訓和風險管理指導,以提高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
來源:麗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