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基金公司狂掀自購潮。
數據顯示,2024年公募基金自購金額達64.42億元,接近歷年自購金額的最高紀錄。
受訪人士認為,公募自購更多是一種信心的表達,而非直接的買入信號,畢竟公募自購金額對于整個股市的資金規模而言并不算大,因此很難產生實質性的效果。不過,拉長周期來看,當公募出現大規模自購時,對于長期價值投資而言,往往是一個比較好的買入階段。
自購超64億元
Choice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148家基金公司進行了自購,年內公募基金自購金額達到64.42億元,位居歷史第二高位,與2021年自購金額的最高紀錄64.69億元非常接近。
從基金公司主體來看,頭部基金公司自購金額較高,中小基金公司緊隨其后。具體來看,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公司年內自購金額均超12億元,廣發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博時基金、招商基金等公司年內自購金額均超7億元。
從自購標的看,除部分固收產品外,基金自購的主要是權益類產品和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數據顯示,2024年股票型基金自購金額超30億元,占比近47%;債基、貨基的自購金額分別為11.63億元、12.79億元;公募FOF自購金額達到8.14億元,占比為13%。
在所有的自購標的中,僅混合型基金出現了年內凈贖回的情況,凈贖回金額為3100.57萬元。
對此,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分析稱,這主要是其他類型基金的吸引力上升,分流了混合型基金的資金,尤其是隨著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其他投資工具的興起,混合型基金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則認為,混合型基金同時配置股票和債券資產,但2024年可能存在權益與固收市場分化明顯的情況,導致混合型基金在投資者和基金公司眼中吸引力下降。
增強投資者信心
從歷年公募基金自購金額來看,2024年接近歷年自購金額的最高紀錄。這說明了什么?
“2024年公募自購金額接近歷史最高紀錄存在多方面原因。”卜益力表示,其一,2024年9月底之前,A股市場持續下跌,整體估值處于歷史低位,投資性價比非常高;其二,2024年下半年,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投資者信心得到明顯增強,基金公司對自身投研能力的信心增強,同時也積極通過自購來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提升市場預期,減輕基金贖回壓力,促進新基金的發行。
“公募自購更多是一種信心的表達,而非直接的買入信號,畢竟公募自購金額對于整個股市的資金規模而言并不算大,因此很難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卜益力表示。
不過,在卜益力看來,從歷史經驗來看,大規模公募自購往往出現在市場階段性底部,可以理解為市場觸底信號之一。因此拉長周期來看,當公募出現大規模自購的時候,對于長期價值投資而言,往往是一個比較好的買入階段。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指出,公募基金自購規模多,而且接近歷史紀錄,反映出公募基金對當時市場位置的認可,同時也在釋放出一種積極的信號,為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增量資金補充。投資者除了觀察公募自購行為外,還需要觀察匯率企穩與否、政策環境變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再行考慮是否加倉。
“不要盲目跟風。”張雪峰也提醒稱,公募基金自購并不一定意味著標的必然會有超額收益。投資者需要關注基金自購的具體產品類型、市場環境以及基金公司過往的管理能力。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