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國內外經濟復雜多變的形勢下,保險業依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潛力。這一年,行業不僅在保費收入上呈現出穩健上揚的良好態勢,還在政策引導與市場環境推動下,向著高質量發展目標闊步邁進。
回顧過去一年,金融監管總局以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為主要目標,相繼出臺多項保險監管政策,進一步完善保險行業監管制度體系,持續推動我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保險業新“國十條”的出臺,為行業指明了化解風險、服務民生和實體經濟以及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路徑。同時,“報行合一”政策的實施,有效規范了市場秩序,保護了消費者權益,促使保險公司走上精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此外,監管部門還通過下調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建立了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為行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引導下,人身險方面,2024年,受預定利率進一步調整的預期影響,市場對壽險產品需求得到持續釋放,三季度以來,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進一步提升。人身險行業內部進行結構調整,加大對養老險、健康險、普惠保險等多元供給的投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險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隨著“報行合一”政策的深入實施,險企銀保渠道的價值貢獻持續提升,強化了傭金費用管控,實現了降本增效。財產險方面,車險業務收入雖然受到新車銷量影響有所下滑,但財險險種結構持續優化,綜合成本率顯著改善,短期健康險、農業保險等非車險險種的保費收入仍保持較快增長,為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在投資端,盡管面臨利率下行和優質資產稀缺的挑戰,但得益于資本市場回暖和會計準則調整,保險行業資金運用余額保持增長,綜合投資收益率水平較上年同期提升明顯。此外,2024年,險資舉牌次數創近4年新高,多家外資企業通過股權收購、增資等方式加碼中國保險市場。
然而,仍需認識到,保險業發展依然面臨一些困難。比如,在低利率市場環境和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險企資產配置壓力較大,可能存在資產收益率與負債成本倒掛的問題,險企需要在償付能力充足率、投資收益目標等多重因素之間尋求平衡。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加強和線上化操作的普及,傳統險企分支機構面臨較大運營壓力,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結構優化和降本增效。此外,民眾的保障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和升級,這意味著保險公司要投入更多資源和資金去進行產品創新,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服務體驗。
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部署2025年各項經濟工作任務。保險業需找準自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更好地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展望2025年,保險負債端有望從量變走向質變,主旨仍在于降低負債端成本,優化產品結構,推進產品轉型升級。保險機構應著重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開發適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新產品和專屬產品,并繼續豐富與銀發經濟相適應的保險產品、服務和保險資金支持方式。擴大保險服務區域、領域和群體,更好滿足農民、城鎮低收入者等群體保險需求,優化新業態、新市民等保險保障供給。注重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為資本市場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此外,保險公司要加強風險防控,實現從“被動遵循監管”向“主動合規治理”的轉變,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經營穩定性。
2025年已至,保險業將在爬坡過坎中全面深化改革,從優化結構、創新產品、提升服務等多方面發力,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有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