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寶雞訊 寶雞市陳倉區赤沙鎮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在全鎮推廣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以積分獎勵為切入點,通過“表現換積分,積分兌獎勵”的方式,讓良俗善行“有分值”、讓村規民約“有價值”、讓鄉風文明“可增值”,以小積分撬動大德治,為基層治理蓄積動能。
健全“一套體系”,為行為規范立“標尺”,讓良俗善行“有分值”。全鎮各村成立了以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黨員群眾代表為成員的積分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以農村人居環境、平安建設、鄉村振興、移風易俗、公益美德為主要內容的5大類35小項評價標準,制定村民積分的申報、記錄、審核、兌換規范流程,把村民個人積分納入家庭積分,以戶為單位,基礎分為100分,將積分獎勵與村民的日常表現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評定體系,通過積分兌換福利,推動基層治理“可持續發展”。
建立“兩項機制”,為鄉村治理增“效能”,讓村規民約“有價值”。一是積分制網格化管理機制。在全鎮范圍內建立大、中、小三級網格管理體系,鎮為大網格,以村為單位劃分7個中網格,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劃分70個小網格。鎮黨委書記擔任網格長,村“兩委”干部擔任專職網格員,吸納村小組長、黨員、鄉賢、土專家、致富帶頭人為兼職網格員,協同開展積分制管理工作,持續激發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二是“紅黑榜”機制。各村每季度按照積分累計總數排名,以紅黑榜的形式對積分靠前家庭宣傳表彰,對積分落后家庭落實幫扶干部,督促其改進,在全鎮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形成“以行動換積分,以積分化新風”的良好局面。
做到“三個結合”,為基層治理蓄“動能”,讓鄉風文明“可增值”。一是積分活動與強陣地結合。各村建立“積分超市”、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設置 “鄉賢孝親榜”“村規民約”等專欄,實現了鄉風文明建設有陣地、有載體、有平臺、有活動。二是積分評定與階段工作相結合。各村每月根據近期工作重點,組織開展環境整治、義務勞動等特色“積分”活動,以此推動階段性工作落實。三是積分成績與評優表模相結合。將積分成績作為“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榮譽評選的主要依據,推動文明風尚蔚然成風。
通過實踐,赤沙鎮“積分制”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凸顯明顯成效:一是小積分樹立了良好導向,激發了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姚花溝村黨員義務出工帶領群眾清理道路塌方,寧里巴村群眾義務開展清理馬路邊雜草志愿活動,東一村黨員群眾義務幫助村集體疏通排水渠。二是小積分增強了發展動力,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西一村2名村民,因身體殘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不足,在“積分制”的引領下,主動就業務工,年收益增加1余萬元。三是小積分促進了鄉風文明,各村組建了紅白理事會,并對村規民約進行了更新完善,“人情消費”大為減少,“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為村民共同的遵循。四是小積分提升了治理效能。現在積極支持村集體工作的群眾越來越多,矛盾糾紛逐步減少。積分制實施以來,各村群眾自愿參與村級事務,村級結合積分進行獎勵,目前參與人數近千余人,實現治理效能大提升。
赤沙鎮以“積分制”為抓手,將鄉村治理由“村里事”變成“家家事”、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由“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以小積分撬動大德治,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陜西省產業強鎮、第二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第三批全省鄉村治理示范鎮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