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不斷擴大,保險產品不斷豐富,保險質量明顯提高,服務農戶覆蓋面持續拓展,在農產品穩產保供、保障農民收益方面作出了一定貢獻。
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農業保險的實際效果與農戶真實需求和保障期望還存在一定“溫差”。其中,隨著農業經營主體對高質量的農業保險需求不斷提升,承保理賠不精準的問題影響了投保農戶獲得感和農業保險功能作用的發揮。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認為,實現農業保險精準投保和精準理賠,才能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獲得感,才能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強農惠農富農作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服務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
農業保險“雙精準”難在哪兒?
——投保時數據不完整,理賠時依據不明確。
在實際承保過程中被保種植面積確認一直是一個難題。相關面積數據主要有確權數據、“三調”數據、統計部門數據、農業部門數據、財政部門數據等,在承保過程中經常遇到標準和參照系不統一的情況。庹國柱在調研時發現,某村保險合同載明承保面積1500畝,但根據相關部門統計,該村總耕地面積為1200畝,最終通過遙感衛星測量實際耕地面積為1400畝。數據版本不同,為保險的承保精準性增添了難度。同時,隨著城鎮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閑置土地被流轉到種植大戶手中,導致投保戶具體耕作面積難以確定。
如果說種植業的投保面積不精準是由于統計口徑不一致,那么養殖業承保的不精準則來自其與生俱來的動態性。以養豬為例,每年承保期一般在年初,標的按照存欄數乘以2.2(或2.5)作為保費計算的基礎,母豬一年生2至3窩,每窩產8至12頭仔豬,承保的數量與飼養量無法精準匹配。
精準理賠依賴于精準定損,但精準定損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在部分損失的情況下精準難度更大。庹國柱表示,現行農業保險的承保理賠規則是按戶投保、按村簽單,只有種植大戶單獨簽單。即使全村所有播種面積均承保,但在分戶面積不精準的條件下,精準理賠就難以達到。同時,地塊分散導致“定損到戶”難以實施,零星受災、災情不重時,保險公司很少現場勘察定損,多數情況通過網絡定損。災情較重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才會人工入戶查勘定損,通常按照《農業保險條例》規定抽樣定損,這種抽樣即使技術規范上無瑕疵,但對于受災區域的所有農戶來說,都只能根據抽樣定損結果平均賠付,但不可能精準到每一個地塊。
農業保險“雙精準”發揮什么作用?
——農業生產的“穩定器”,應對自然災害的“避風港”
農業保險的精準承保與精準理賠,旨在解決農業保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承保理賠不精準、理賠程序復雜、定損標準模糊不清、賠付周期冗長等問題,以確保農業保險能夠切實發揮其風險防護的作用,使補貼資金能夠精準、高效地流向真正亟需風險保障的農戶與農業項目。
農業保險在護航農業生產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多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庹國柱認為,農業保險保障了農戶能夠在自然災害,特別是特大災害中保存再生產能力。其次,給予農業收入在家庭經濟中占比較大的農戶一定生活保障,有助于提升農戶的再生產意愿。
除了提供“真金白銀”的保障以外,農業保險還有一定的風險預期管理能力。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趙元鳳認為,風險得以對沖,農民對風險預期就會發生變化,就敢于投入更多先進的生產要素,如采取新技術、新品種、社會化服務等,提升糧食單產、擴大生產規模。因此即使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提升單產實現糧食總產增加,從而實現穩糧增糧、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總體來看,我國的農業保險在種糧方面體現出來的風險保障效益,以及農民風險預期改變而帶來的糧食產量和收入增長的作用十分顯著。
農業保險“雙精準”該怎么做?
——政策引導、技術支持,雙輪驅動,精準承保理賠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根據中央一號文件要求,2024年11月,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等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促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進一步部署。
《通知》從強化投保精準性管理、完善理賠機制和標準、嚴格應收保費管理、夯實條款費率管理等十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通知》要求,保險公司應加強承保信息精準性管理,抽查驗標要精準到地塊并留存相關資料備查,對于規模經營主體投保類業務,確保保險標的精準到地塊。各地農業農村和林草部門應協助保險公司做好流轉情況核實工作。因地制宜制定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實施規范,提升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的可操作性。
要實現農業保險“雙精準”,《通知》提出應當提升農業保險科技水平,鼓勵科技賦能農業保險。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無人機、遙感、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加快標準化建設,提升承保理賠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業務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推廣承保理賠信息線上告知、公示及查詢,保障農戶知情權,改善農戶投保理賠體驗。支持農業農村、林草、氣象等部門與保險公司加強科技攻關,深化數據融合,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張峭認為,保險公司應推進物聯網、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農業保險上的應用,鼓勵相關機構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支持農業保險科技企業發展。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此前發布的《保險業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藍皮書(2024)》顯示,2023年,保險公司在科技應用方面累計投入資金近2.25億元,主要用于空間信息技術、AI識別、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構建農業生產、風險信息數據共享平臺。
“與其他保險市場不同,農業保險還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張力,在科技賦能農業保險的助推下,農業保險能讓種植戶、保險公司等多方受益,目前看來仍然屬于藍海市場。”中華財險副總經理李友意認為,未來,農業保險將向數字化轉型。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直以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全面推進農業保險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加快數字技術的應用及場景的搭建,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農業保險服務,尤其是通過數字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能力。
上述專家提出,要逐步健全保障體系,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農業保險在保障范圍、保障程度、保障類型等維度都將實現拓展延伸,如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可以為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等定制開發保障更為全面的專屬產品;從服務農業產業鏈角度,推進農業保險向全面風險保障轉變,在傳統政策險保障基礎上,創新更多產量保險、收入保險、指數保險等產品,保障鏈條也可從農業生產向播種、收獲、運輸等領域延展,以持續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深度和廣度。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