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一位知識達人在跨年演講中提出,2025年“行業模型元年到來”,而這,正是天津的長項。360、科大訊飛等主流大模型公司的產品在天津落地生根,一批醫藥、語言、工業、金融等行業模型產品在這里誕生。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天津港發布的港口大模型PortGPT1.0更是驚艷四座。
滿眼生機日爭新。一個“新”字,成為2024年天津經濟發展的主要浪潮。這一年,全市以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為突破口,進一步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質量,經濟運行中暖意甚濃。歲末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更為經濟發展“新意”升級再添一把火。
從“鈉”可不一樣,看“新”從何處來
最近,濱海高新區傳來喜訊,高性能鈉離子電池項目正式籌建。鈉離子電池的穩定性和低溫性能均優于傳統鋰電池,是全新“風口”,天津生產的鈉離子電芯能量密度將達到當前國內最高水平。這樣的優質項目,就是增量從“有”到“優”的一個縮影。
增,要增出質量,而非僅僅是數量,這也是從“培育增量”到“做優增量”的應有之義。增量的優化,在專精特新企業的茁壯成長中可見一斑。2021年至2023年,天津該類型企業數量年均增長60%。良好的態勢延續至2024年,目前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有283家,有效期內專精特新企業已達2069家,優質增量“后勁”足。
城市里的“梧桐樹”越植越多,空間不斷升級,也使增量中有了更多“鳳凰”棲息。去年,天開華苑園、天開東麗園、天開河西園相繼加入,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總體空間布局進一步形成。“長大”的同時又“長高”,天開園累計注冊企業已達2500余家,平均每天就有4家科技型企業注冊。
去年,第26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在津舉辦,一項重要議程便是中電金信、軟通動力等IT名企在天津軟件園簽約落地。這一新園區,聚焦“信創+數據”,與泰達航母主題公園形成“科技園區”與“主題文旅”雙引擎,到2033年打造為“千企千億”園區。
武清京津產業新城,這座裝新產業的城,借京津冀協同發展之風與新質生產力之力,正風生水起。去年,北京智譜華章公司落戶這里,打造智譜AI環渤海總部,同步建設國家級大模型綜合評測項目。此外,去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上榜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其中就有這座城的功勞。武清區汽車相關產業完成產值120.87億元,成為京津冀“共造一輛車”的生動注腳。
而新質生產力“上新”,則滲透到經濟領域方方面面。“腦機接口”,被公認為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2024年,國內首個面向腦機接口產業發展的專項基金——腦機接口海河實驗室基金正式發布。該實驗室申請的“一種高壓氧艙內在體無創腦功能實時監測系統”,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科技成色十足。
天津還有一個獨家優勢,那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算力底座”更堅實。河北區聯合華為公司建設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創新孵化了128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同時,“津產”CPU銷量已突破1000萬片,為各型設備提供核心算力支撐。算力底座更強大,助力城市科創能級提升。去年前10個月,天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鏈規模超過了1100億元。
光談“硬核實力”,不足以說明天津做優增量之特色獨具。通過持續完善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產權等全鏈條服務,天津的“服務增量”也在越做越優。尤其在船舶融資租賃領域,業務規模領跑全國,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賃業務占全國90%以上。天津還是全國第4個設立上期所指數衍生品類產融服務基地的省市。去年11月正式啟動的天開科創專板,更是為科技創新帶來金融活水。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人才增量。去年底,由智聯招聘等單位發布的一份高學歷人才吸引榜單上,天津位列第八。“海河英才”累計引才已超50萬人,“升級版”即將推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天津的人才增量還在進一步做大做優,智力支撐作用也將越來越強。
有了這些“軟增量”加持,天津彰顯硬實力底氣更足。
盤活過去存量,種下未來種子
行走在五大道上,一幢風格獨特的建筑令人眼前一亮。只見小洋樓聚集的街區中,竟藏著古色古香、韻味純正的中式庭院。它還有一個十分“中國風”的名字——棠院。
湯院是個“90后”,建設于上世紀30年代,而它重新敞開大門,則是在去年。此前將近20年,這里一直被閑置。對于這樣優質的存量資源,盤活是關鍵一招。僅試營業前5個月內,累計進院就達25萬人次,棠院再次重放異彩。
棠院的“重生”并非個例。去年,原開灤礦務局大樓歷經兩年時間盤活,變身金創區之“眼”,于天津五大道金融論壇期間亮相,成為金融發展的又一面旗幟。吉利大廈改造提升后重新開業,精準踩中“吃谷”節奏,收獲二次元經濟紅利。全國百貨店中唯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勸業場,也開啟了煥新之路,保護修繕工程已正式啟動……人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天津,你讓我感到陌生”般的驚喜。
盤活,必然講求策略,需要創新思維與改革手段。原九策城市廣場因經營不善,商鋪黯然離場。這時,電商巨頭京東有意在津布局線下體驗店,泰達控股瞄準時機,與京東合作推出“泰達薈·京東MALL”項目,實現了雙贏。一子落而滿盤活,近日京東再次牽手天津,京東MALL超級體驗店預計在年內落地泰達。
有學者認為,京東MALL的煥新蝶變,“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與資本運作通力合作的結果,堪稱一段教科書式的城市更新故事”。這一項目詮釋了何為“善作善成”,從中也能看到“天津智慧”的慧光閃爍。
盤活后的一棟棟樓宇,不僅裝著人氣與熱鬧,更裝著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國際航運大廈,原名泰達大廈,并無業態聚焦,專業特色不鮮明。盤活后,該大廈瞄準“航運服務”功能,吸引了航運金融、航運法律等服務企業聚集,使整體出租率超過80%,全口徑年稅收實現1.2億元,“全國特色樓宇30強”實至名歸。
由此可見,盤活存量資產不僅是“心肺復蘇”,更是“強身健體”。在最新的“大廠黑話”中,日活、月活等用戶活躍度指標,成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于盤活存量亦如此,不僅要盤而活之,更要活而躍之,使存量資源在重生后產生持久活躍度。2024年,天開園開啟“加速跑”模式,就是“老樹發新枝”的最成功案例。
天開園核心區,曾經是一片因資金鏈斷裂而閑置的爛尾樓,矗立于津城最有“科技范兒”的區域。如今,存量樓宇資源與高校創新資源在這里實現了“握手”,盤活的同時也增添了“科技成果轉化”這個新標簽。去年5月“天開園政策2.0版本”發布后,創業者更爭相到這里搶灘造夢。
盤活存量,目標是在存量中創造新的增量。去年,令天津父老倍感振奮的是,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總部落戶天津。這既是經濟生活中的增量,同時該企業又著眼于從存量中開掘新內涵。這家企業將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開啟資源“第二礦山”。希望土地、房產與無形資產等閑置低效存量資源,也能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二增長點”。
2025,高質量怎么拼,新目標如何贏
新年第一天,再傳好消息:全市首個實現商業化運營的智能網聯公交項目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運營。我們希望2025年的天津,出新又出彩。其中關鍵,在于提升質量。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已為我們指明方向。
“三新”“三量”工作抓手,要更加用好。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煥新上協同發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中做優增量、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做優增量、在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中做優增量。只有“含金量”與“含新量”同步提升,才能實現經濟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跳起來摘桃子”的工作精神,要更加昂揚。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新一年經濟工作目標任務與重點工作,“桃子”就在眼前,只等“縱身一躍”前去摘取。“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多一分拼搏奮斗的干勁,就多一分收獲精彩的可能。讓我們以信心開年,推動經濟持續向上向好,拼出一個更美好的2025!
來源: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