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地方政府債券即將發行,而今年發債節奏預計快于去年,以穩投資穩增長。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1月13日,湖北、青島將分別發行639億元和39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這是目前公開披露今年發債最早的兩個地方,也由此拉開今年地方發債序幕。今年地方發債時間較去年(1月17日)有所提前。
根據企業預警通數據,截至1月7日,全國已有16個省市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披露發債規模約8580億元。而按照往年慣例,越來越多的地方將公開一季度發債計劃,并盡快發債。
興業研究研報預計,2025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有望達到10.5萬億元,其中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規模可能達到2.3萬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合計約9.8萬億元,同比增長約5%。
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是當前政府融資的主要渠道。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2025年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為了盡早發揮債券資金穩投資、補短板、促內需作用,去年底財政部已經提前下達部分今年新增債務限額,以便地方盡早發債,形成實物工作量,以穩經濟。
比如,根據湖北財政廳公開信息,1月13日和15日,湖北將共計發行1012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其中新增債券為561億元,再融資(專項)債券451億元。新增債券中,一般債券用于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專項債券則投向市政和產業園、交通、醫療、棚戶區改造等重大項目。
多位財稅專家表示,隨著今年地方債發行啟動,且今年發債進度將快于去年,這對拉動有效投資、帶動一季度經濟穩定增長有積極意義。
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公開《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要求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做到早發行、早使用,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為此,國務院啟動了11個地方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打通在建項目續發專項債券“綠色通道”,建立“常態化申報、按季度審核”的項目申報審核機制。
興業研究研報稱,展望2025年第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規模約為2.3萬億元,其中,新增地方債1.3萬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0.5萬億元;再融資地方債1.0萬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0.3萬億元。由于2024年發行節奏整體偏慢,2025年要求“早發行、早使用”,預計2025年發行節奏較2024年有所加快,考慮到當前提前批額度暫未有下達消息,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地方債發行較為均衡,用于化債的再融資債券發行規模較多,合計凈融資規模約2.1萬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約1.2萬億元。
與此同時,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緊接去年底2萬億化債額度密集發行,2025年化債工作持續推進。
去年中國推出一攬子12萬億元化債組合拳,包括2萬億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債券在年末兩個月密集發行。按照計劃,今年用于化債的額度為2.8萬億元,而這一額度也將啟動發行。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青島即將在13日發行的39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均為再融資專項債券,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湖北也將于13日發行再融資專項債券約451億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后續還將有其他地方接力發行再融資專項債券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
專家認為,一攬子化債政策快速落地,持續推進,解決地方“燃眉之急”,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減少利息支出。讓地方騰出更多資金和精力用于促發展和保民生。同時,化債還可以推動解決“三角債”問題,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利好實體經濟。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