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的中歐美術交流可追溯至20世紀初。彼時,多位胸懷“藝術救國”理想的青年學子負笈海外。經過長期求索,這批留學生中產生了以林風眠、劉開渠、吳冠中、徐悲鴻等為代表的美術家。他們在習得歐洲美術創作技法的同時,不斷嘗試將西方古典主義寫實手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達方式。這不僅促進了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發展,也為中歐美術交流乃至中歐人文交流作出貢獻。
進入21世紀,中歐美術交流呈現出日漸多元化、常態化的趨勢。其中,雙方美術館、博物館之間的往來,在美術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早在2010年,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就舉辦了“從戈雅到馬奈:19世紀西方的印刷版畫”專題展覽。這次展覽展出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20余位藝術家的原版印刷畫。此后,該館又陸續舉辦“畢加索時代:與西方版畫大師同行”“人與自然的瑰寶:從提香到倫勃朗——文藝復興與17世紀西方版畫”等10余場版畫展,讓觀眾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歐洲版畫。
近年來,中法藝術界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2016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涵蓋9位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油畫、版畫作品,呈現當代法國藝術經典。2019年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展覽,集中勾勒20世紀上半葉留法藝術家群體。同年,中法美術交流百年學術研討會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從塞納河到光華路:‘裝飾’的現代化”等展覽相繼舉辦,讓觀眾不僅可以邂逅美術佳作,還可以重溫百余年以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
此外,2024年中國美術館“心意——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學院院士邀請展”、中國國家博物館“率真與真實——卡拉瓦喬的藝術世界”等多場展覽,促進中意兩國開展綿延不斷的文化對話。
2025年是中國和瑞士建交75周年。作為預熱,“瑞士經典設計展”近期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為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瑞士設計與創新精髓的窗口。
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展覽。這場展覽通過豐富的展品,生動再現了古希臘人從新石器時代至古典時代晚期對于美的不懈追求。
在歐洲美術佳作“引進來”的同時,中國美術作品也“走出去”,帶給歐洲觀眾獨特的東方審美感受。
2017年,首屆“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在捷克布拉格啟動。雙年展以兩年一屆的機制,為民族美術走向世界、全球共享中國藝術成果搭建了平臺。此后,奧地利維也納分別于2019年、2023年舉辦雙年展。2025年春季,“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即將迎來第四屆,屆時將在上海舉辦。
此外,2024年11月,“中國寫意——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專題展覽在匈牙利國家博物館舉辦,58件中國畫、油畫、版畫及雕塑作品亮相,為當地觀眾呈現中國美術的寫意精神與人文內涵。
2024年9月,“敦耀光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敦煌藝術研究及設計成果巴黎特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展覽匯聚20世紀初留歐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友以敦煌莫高窟為母題的藝術作品,凸顯出該學院對于敦煌藝術的研究、傳承與創新性。
2024年10月,中國當代藝術家群展《目:中國境象》亮相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向歐洲觀眾推介20余位出生于197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展品涵蓋視頻、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和新媒體等類別。
在這些展覽中,人們重溫近一個世紀以來的中歐美術交流經驗,近距離感受不同民族之間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未來,相信中歐美術交流將再續前程。(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