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一個人形機器人在深圳街頭行走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機器人步態自然,不停地展示其運動能力。
人與機械的關系,一直是科技發展的母題。作為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交互的優質載體,人形機器人近年來被寄予厚望,站在了產業變革的風口。業界普遍認為,繼“大模型”之后,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下一波浪潮,在工業制造、日常消費、民生服務等方面均有望大展身手。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
政策層面的積極,也印證了產業的加速奔跑。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上個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人工智能+”作出部署,人形機器人正是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此同時,多地也紛紛布局,密集發布相關產業支持政策。
更“像”人,才能更“懂”人。在外觀上更接近人,可以更好地適配真實世界,提高通用性。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可以像人那樣主動感知和決策,讓人工智能真正“具象化”。比如,受機械結構、運動控制算法、傳感器性能等多重因素的限制,讓機器人像人類那樣自然行走,看似平常、實則不易,一段時間以來,“有人形卻站不直”,是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直觀印象。此外,如何提升精度和穩定性、縮短延遲時間,也直接影響到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加快產業發展步伐,要把短板補齊、讓長板更長。作為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要素之一,高質量的數據是關鍵支撐。但與語言大模型不同,人形機器人所需的3D數據,不能從互聯網海量信息中抓取,要在真實世界場景中采集。而基于成本考量,通過開源開放去構建數據集,是相對可行的思路。2023年,深圳印發行動方案,提出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便是加強協同和統籌的應有之舉。推而廣之,在基礎研究領域,許多難題都是共性的,各方有必要根據各自優勢深化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角逐人形機器人產業,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一方面,在硬件構成上,人形機器人集成了材料科學、電機技術、傳感器等,涉及零部件數量龐大,而大灣區制造基礎雄厚,產業供應鏈完備;另一方面,一眾科技企業和科研院校云集,加之坐擁大量優質的客戶群,利于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應用場景。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人形機器人不再一味追求“炫技”,而是去擁抱火熱的生活,更加讀懂人的表情,識別人的需求,提供情緒價值,這樣的“靈動”還有多遠?答案就藏在腳下的“每一步”。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