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間,時光已踏進農歷臘月,年也就隨之而來?;匚哆^年,使人不禁想起老家人過年的一件盛事——團年。
所謂團年,廣義上是指全家人團聚過年的意思。而在我的老家陜南,團年則是特指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餐歡宴,一起共度年夜良宵的一種傳統年俗。
團年是陜南人過年最看重的一件事。一家人在外打工、上學的,不管遠近,不管有多忙,都要盡早趕回來團聚過年,哪怕遲在年三十晚上回來,只要能趕上與一家人一起圍坐八仙桌聚餐團年,就算實現了圓滿的美好愿望,人人心中都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倘若在團年的這一時刻,有不該缺席的親人缺席,在一家人的心里就都是個很大的遺憾。
陜南人團年,有著許多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講究。
其一,團年講究吃“八大件子”。不少地方大年三十晚上興吃餃子或火鍋,陜南人不是這樣,陜南人非常看重這一年一度的團聚盛宴,如果年景好的話,年三十是一定要為除夕晚上精心準備一桌非常豐盛、闊氣的團年飯的。團年飯的主打菜,俗稱“八大件子”,即四大盤四大碗。主婦最拿手的好菜,都會在這時大顯身手地一一奉獻。開席團年,通常要根據聚餐人數多少,先上四道至八道涼菜,然后一邊說說笑笑地喝著自釀的苞谷酒,一邊一大盤一大碗地輪番慢慢上著大菜。享用了八大件子之后,團年進入尾聲,就該上主食了。主食俗稱“干飯”,以往一般是苞谷蒸飯,現時都是白米飯。吃干飯時,會再上四道或六道可口的下飯菜。團年飯的肉類,以往通常主要是臘肉和雞肉。如今生活好了,過年餐桌上的內容就大不一樣了,除臘肉和雞肉外,牛肉羊肉和山珍海味樣樣齊全,應有盡有。
其二,團年要有儀式感。團年聚餐不像平常聚餐那樣隨便,而是有著一定的儀式。首先座次不能亂來。一張八仙桌擺在堂屋中央,爺輩坐上席(背靠香火板),父輩坐兩側,晚輩坐下席(背靠大門)。一家人圍坐后,要先在大門口燃一掛鞭炮。以往一般是象征性地燃放二三百響的小掛鞭炮。如今人們兜里不缺錢,過年舍得消費,團年時通常都燃放一千至二千響的大盤鞭炮。年的氛圍點燃后,這才歡歡喜喜地正式開席團年。開席時,通常先由家長提杯,道幾句祝福的話,然后一起舉杯飲下第一杯酒,接著就可動筷子用餐了。趁著享用團年宴的當兒,晚輩人會拿起相機或手機,美美地拍幾張喜笑顏開的全家福,留作家庭團聚的記憶。這也是新時期興起的新儀式之一。
其三,團年的時間宜晚。陜南人團年習慣天黑時才舉行,有的甚至延至八九點才開始。因為天黑后,各屋對聯年畫已貼妥,屋里屋外已高掛紅燈,香火板上也已點燃香火,一派燈火輝煌的景象,選在年的味道最濃郁的時刻團年,就顯得格外的隆重和喜慶。過年興三十晚上火,十五晚上燈。除夕晚上火燒得旺,預示來年日子紅火。團年之后,大人們就都圍著火盆,邊烤著炭火或疙瘩柴火,邊看著電視,諞著閑傳,通宵坐夜(守夜、守歲),喜迎新年的到來。小字輩領了壓歲錢,穿上新衣,揣著鞭炮,打著燈籠,四處鬧騰,直到新年的曙光升起。
其四,團年前要先祭祖。年夜祭祖,這是很多大戶人家的傳統做法。即在一家人團年開席前,擺開八仙桌,上齊菜肴和酒水,先恭請過世的宗親列祖入席聚餐。這時,后輩男人要先放一掛鞭炮,然后磕頭作揖,上香燒紙。之后就服侍在一旁,依次篩酒伺茶。待這道程序完畢后,一家人才正式入席團年。也有不少家庭免去了這道程序,但如近年有親人離世,團年時,則會在八仙桌上留出位子,一樣擺上餐具和酒具,象征著離世的親人也在一起團年。團年就是團圓,一家人一個也不能少。這一做法雖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作為緬懷和祭祀已逝親人的傳統美德,亦有其積極意義。
其五,團年飯要做得多。平常人們做飯炒菜,都是限量的,吃飽吃好后,盡量不剩飯不剩菜為好。過年卻是例外,準備團年飯時,不管吃多吃少,主食干飯(米飯或苞谷飯)要蒸得多,菜肴也要非常的豐盛,講究滿桌子滿碗,一家人團年享用之后,干飯和菜肴都還有不少的剩余就最好。這時,一家人就都很感欣慰和高興。因為跨年夜的好飯好菜吃不完,預示著“年年有余”,來年的日子就必定殷實、富足、好過。
其六,團年喜好人多。過年都圖個熱鬧和開心歡樂,人多或說說笑話,或猜拳行令,或嬉戲娛樂,歡聲笑語不斷,能把氣氛烘托起來,才像過年的樣子。所以,如親叔輩親兄弟等族親和其他親戚住在近鄰,通常幾家人會聚在一起團年。吃了這家吃那家,輪著來。家數多了,從黃昏吃到天亮,最后酒足飯飽,誰也吃不下了,就象征性地動動筷子嘗嘗算數。不過,如今有些人家改進了這一做法,親叔輩親兄弟等族親之間,由除夕當夜團年輪著吃幾家,改為從年三十開始每日一輪,即今天吃這家,明天吃那家,有幾家輪幾家。這樣就等于天天聚餐團年,好吃好喝的天天有,年就過得更加富足、隆重和熱鬧。
陜南人團年的這些講究和做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年俗文化,它體現的不僅僅是吃好喝好,而且寓意著高尚精神文化的價值和內涵,彰顯的是濃濃的和睦親情和幸福、溫暖,也代表著人們對家庭團圓和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