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金融系統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業內認為,2025年,我國保險業在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補齊養老第三支柱短板,以及持續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三方面將著重發力。
引導保險資金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24年,國務院發布新的保險“國十條”,對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統規劃,我國保險業正迎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和流動性對于經濟的平穩運行至關重要,是促進資本有效配置和構建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定,天然具有耐心資本的屬性,必將成為支持資本市場健康持續發展重要的價值投資者。
資本市場對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無疑都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監管總局一直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積極引導銀行、保險和資管機構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前期,經國務院同意,推動中國人壽、新華人壽開展試點,共同發起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募集保險資金投資資本市場。該基金注冊資本500億元,已正式開始投資運作,目前進展順利。
業內認為,此次會議強調引導保險、理財資金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助于助推我國培育壯大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為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提供穩定的長期投資。湘財證券分析師郭怡萍認為,近期金融政策集中出臺,將進一步打通長期資金入市堵點,創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優化權益投資環境,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從市場層面來看,險資不斷加大權益市場的參與比重,有助于優化投資者結構、提高資本市場的穩定性。作為長期資金的重要代表,險資的穩定大規模入場同樣也有助于被投企業在管理合規方面提質增效。”一位業內人士說,2025年保險資金可能將繼續增大權益資產配置、創新多元投資組合并強化優化風險管理。
加快補齊養老第三支柱短板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
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就業與社會保障結構均發生了巨大變化,養老金融可持續性問題備受業內關注。業內認為,我國在加快補齊養老第三支柱短板方面采取了諸多積極舉措。然而,目前我國養老金三支柱發展尚不平衡,積累性養老金發展不足。
我國不斷完善養老三支柱體系建設,引導保險公司為居民提供多樣化養老保障供給,推動保險公司加快補齊第三支柱養老短板,后續養老產品供給有望增多。2024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商業保險年金概念進行明確,提出推動商業保險年金發展的政策舉措和監管要求。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司長羅艷君此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商業保險年金是對保險公司開發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的統稱,目的是通過簡單通俗的名稱,增進人民群眾對商業養老保險及其功能作用的了解,著力打造群眾信賴的行業品牌。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在補齊養老保障第三支柱方面,保險業有很大的空間。“比如雖然保險公司已經推出130多支個人養老金產品,但目前的情況看,產品還是大同小異,暫且沒有出現標志性的爆款產品,多數產品的吸引力不夠。”王國軍說,此外,性價比高的非稅優的個人年金產品也遠遠不夠,普惠型的養老保險產品除了針對新市民的專屬養老保險產品外,還有更大的創新空間。
健全多方參與巨災保險保障體系
我國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各類災害易發多發。據悉,從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災害事故的損失補償中,40%左右由保險業承擔,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
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保險業在完善國家應急保障體系方面,完全有潛力、有能力發揮更大作用。下一步,將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指導保險機構發揮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做好事前防災、事中減災、事后救災。
王國軍指出,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巨災保險中的農業巨災保險在廣東河北有較好的探索,農房地震保險在四川云南等地有初級的實踐,但整體上,全國性巨災保險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對地域廣闊的我國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說。
中國再保總裁莊乾志看來,再保險應加快推進巨災模型開發,要利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巨災風險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擺脫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讓巨災風險“看得清、算得明、管得住”,助推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國家災害風險應對穩健可持續。中國再保將以提升巨災風險分散和管控能力、健全巨災保險保障體系、更好發揮巨災科技賦能作用為著力點,通過國際市場更好分散轉移巨災風險,支持保險業擴大巨災保險產品服務供給,打造巨災模型等行業關鍵基礎設施,推動巨災風險證券化等創新探索,保障保險業穩健發展,助力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
展望2025年,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提醒,我國銀行保險業面臨著的各類風險特別是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抬升,不良資產將有所反彈。因此,銀行保險機構還需強化資產負債聯動管理,苦練內功、降本增效,著力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在業務上,切記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基于重點產業、客群的需求,因地制宜做好“五篇大文章”,重點是推動普惠金融業務擴面提質;在資本上,要多渠道補充各級資本,更要建立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業務增長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引導資本向風險調整后回報率高的業務領域傾斜;在成本上,要持續降低資金、風險、運營和管理成本,如優化網點和人員,調整內部管理流程,壓降低效、無效資產占用,提高生息資本比例;在考核上,要堅持簡單易行和可操作原則,區分不同性質的崗位、區分不同規模的機構優化績效考核評價,向管理要效益,向考核要效能。
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