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為期40天的2025年春運正式拉開大幕。今年春運從1月14日開始,至2月22日結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將達90億人次。
一年一度的春運,是交通運輸系統壓力最大的時刻。春節承載了中國人一年到頭的期盼,回家成為許多在外游子情感表達最好的釋放。除此之外,2025春節假期在過往基礎上多增加1天,長達8天,人們旺盛的出行需求,也疊加進了回家旅客客流之中。今年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5.1億人次,民航旅客運輸量預計將突破9000萬人次。此時此刻,再次強調讓民眾買得到票、回得了家、安全出行,仍有著重要意義。
搶票(火車票),是近年來每逢法定節假日必會沖上網絡熱搜的關鍵詞。盡管國鐵為此作了諸多努力,不斷優化處理購票全流程上的各類問題,甚至吸納了在線旅游平臺的相關功能,以期給旅客以更好服務,但從現實反饋來看,搶不到票只會沖淡為此所作的這些努力。不可忽略的現實是,同為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鐵路旅客輸送能力遠高于民航,且長短途距離均能兼顧,因而鐵路自然成為了春運主力,解決搶票難題也就不可避免成為公眾熱議話題。
一邊是旅客需求旺盛,一邊是鐵路確有在回應社會關切,但如何化解搶票難題,讓搶不到票成為“過去式”,仍需久久為功。過往,我們提倡過“反向過年”等紓解熱門線路客流擠壓的難題,在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等新科技已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當下,呼吁變革過年方式外,讓科技向善更好滿足旅客需求,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在面對春運這樣的超大客流和特殊需求情形下,國鐵理應用好社會力量和市場化服務,首先確保服務器系統穩定性,避免近期和此前都曾出現過的系統崩潰、旅客無法買票等情形。
保證服務器有足夠冗余承載峰值需求外,如何精準匹配旅客出行需求,解決春運常見買票難點,就可以依靠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來賦能提供解決方案。比如解決短途票、區間票不如全程票好買,比如讓車底運力動態調配更加合理,比如釋放更多線路夜間窗口期加開“紅眼高鐵”,比如系統提供合理中轉聯程線路……這些腦力所無法企及的待解需求,可以充分利用新科技,以此盡可能讓每一個座位都能夠坐上旅客。目前,國鐵客服也回應稱,將會根據候補人數酌情考慮增加車次。
我們總說中國的鐵路售票系統是世界上業務邏輯最復雜的系統,但經過十多年的改進和發展,肉眼可見12306系統在變得好用。這說明與時俱進的新技術能夠解決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因此讓春運買不到票成為歷史,讓每個人買得到票回得了家,就需要讓最新的技術運用在服務最多用戶的系統上。更深層次看,這需要國鐵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加快創新求變來真正滿足旅客多樣化需要。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