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數量太多,名字五花八門,還容易導致投資者在場內交易出錯……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大批量變更簡稱的行動正在進行。
1月13日,易方達基金宣布對旗下17只ETF自14日起變更擴位證券簡稱,涉及10只登陸上交所和7只登陸深交所上市的ETF,變更后的簡稱采用“標的指數+ETF+管理人名稱”的方法。
多家公募人士表示,公司已注意到場內簡稱取名的重要性,正在考慮變更名稱,讓產品在場內交易時更具有辨識度。
批量變更簡稱
頭部公募易方達基金變更旗下眾多ETF的擴位證券簡稱,拉開了ETF集中大批量的改名行動。
根據易方達基金發布的公告,自1月14日起,對旗下10只在上交所上市的ETF和7只在深交所上市的ETF進行變更擴位證券簡稱,涉及多只行業主題、跨境和寬基類ETF。
據悉,可在場內交易的ETF都會有縮減版的場外全稱,方便用于在場內進行行情展示和交易,即擴位證券簡稱,也被稱為場內簡稱。
在場內買賣交易ETF時,投資者第一眼看到的是ETF場內簡稱,而要想獲悉全稱或基金管理人信息,需要查詢其詳細資料。
易方達基金本次更改旗下ETF的場內簡稱采用了“標的指數+ETF+管理人名稱”的方法,比如,“消費50ETF”改為“消費ETF易方達”“中證1000指數ETF”改為“中證1000ETF易方達”。
據了解,易方達旗下其余ETF因基本依據“標的指數+ETF”的規則命名且大多已具備較高辨識度,故未納入此次更名范疇。
對于此次變更簡稱的原因,易方達基金指數研究部總經理龐亞平表示,近年來,跟蹤同一標的指數的ETF數量不斷增加,部分ETF簡稱與跟蹤指數不匹配引起混淆,名稱存在雷同或冗余等問題日益凸顯,ETF簡稱命名具有一定優化空間。
除易方達基金外,當日嘉實基金宣布自1月14日起,將旗下“科創生物醫藥ETF”的場內簡稱變更為“科創醫藥指數ETF”。本月還有平安基金將旗下“活躍國債ETF”簡稱變更為“國債ETF5至10年”。
提升辨識度
隨著ETF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愈發明顯,給一只ETF取個有辨識度的擴位證券簡稱是比較重要的。Wind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ETF數量達到上千只,其中,僅股票型ETF數量就超過800只。
由于股票型ETF數量繁多,且同一類產品往往有好幾家公司同時擁有,因此,投資者在場內交易股票型ETF時,很容易因看混簡稱,或無法辨識跟蹤標的而交易錯產品。
比如,跟蹤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的ETF相關產品的場內簡稱可謂五花八門,包括“雙創ETF”“雙創50ETF”“科創創業ETF”“雙創龍頭ETF”等。這類ETF的場內簡稱中,有些不僅缺少基金管理人信息,有些還無法讓投資者清楚地辨識跟蹤指數或投資方向。
再比如,近期火爆的中證A500ETF產品,從眾多產品的場內簡稱中雖然能直觀看到是跟蹤中證A500指數,但一些產品并沒有附上管理人信息,投資者在場內交易時也可能會選錯公司的產品。
而從一些行業主題ETF的場內簡稱上,也能看出基金公司當初爭奪賽道的激烈程度。比如,跟蹤中證醫療保健指數的股票型ETF共有5只,且均在2021年4月至11月期間成立,由于其中1只的場內簡稱為“醫療保健ETF”,其他4只同類產品的簡稱只好選擇其他名字,但均不含“保健”二字,而是取為“醫療產業”“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等簡稱,但后面幾個簡稱顯然不方便投資者做篩選。
有的主題ETF在取場內簡稱時,為了區分同類產品,會在名稱中加上數字,但這樣做反倒會造成混淆。如果是寬基類ETF,加上的數字多指寬基指數包含的成分股數量,但對于行業主題ETF而言,反倒會讓投資者混淆其跟蹤指數。比如,跟蹤中證新材料主題指數的主題ETF共有7只,但有2只分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產品將場內簡稱命名為“新材料50ETF”,其他5只ETF的場內簡稱均不含“50”字樣。
從上述眾多股票型ETF場內簡稱的案例來看,顯然與其跟蹤指數更貼近的簡稱更具有辨識度。
據了解,ETF變更場內簡稱的行動,已經有更多公司在跟進。
深圳某公募人士表示,公司此前變更ETF場內簡稱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產品辨識度。
“我們早前就改過簡稱”,滬上某公募人士表示,取好一個場內簡稱能讓投資人更容易在場內交易時找到產品,產品本身也更有辨識度。
北京某公募人士表示,由于跟蹤指數相同,同類ETF的場內簡稱取名確實很困難,也導致了各種五花八門的簡稱出現,公司也在考慮變更簡稱。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