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伊始,機構頻頻調研上市銀行。截至目前,A股共有10家上市銀行接待近百家機構的調研,大多為城商行和農商行。信貸投放策略及重點投放領域、分紅政策、資產質量趨勢等是機構調研時重點關注的內容。
業內人士指出,展望2025年,宏觀政策的基調更加積極主動。在無風險利率呈現下降趨勢以及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的推動下,有望改善經濟預期,銀行板塊既具備穩健的紅利屬性,又蘊含著經濟復蘇帶來的交易機會。
“在對銀行信用風險資產進行重新評估的背景下,考慮到保險資金、被動型基金、主動型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配置行為的積極影響,預計上半年銀行股仍將有較為確定且較強的回報表現。”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
近百家機構“光顧”10家銀行
從調研關注的話題來看,“開門紅”期間的信貸投放進度、2025年全年的信貸投放策略及重點投放領域、分紅政策、資產質量趨勢等,是機構調研時著重詢問的內容。
蘇農銀行成為機構調研的熱門對象。僅在開年后的兩周內,蘇農銀行就迎來了5次機構調研。蘇州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也備受關注,分別接受了4次、3次、3次機構調研。
從參與調研銀行機構數量來看,蘇州銀行、上海銀行、齊魯銀行分別被調研51次、34次、20次,杭州銀行及滬農商行分別被調研18次、16次。
梳理多家銀行的調研記錄發現,在參與銀行調研的機構中,基金公司和投資機構的數量最多,券商、保險以及保險資管機構居其次,其中還包含了眾多知名的頭部公募基金、券商以及明星私募基金、外資機構投資者。
值得關注的是,中銀理財、杭銀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出現在調研上市銀行的機構名單里。蘇州銀行尤其受到外資機構的偏愛,共有4家外資機構參與了對其的調研。1月13日和1月14日,美國對沖基金Point72連續兩天對蘇州銀行進行了調研。
不過,相較于去年同期(2024年1月1日~2024年1月15日)共有22家上市銀行接受機構調研的“盛況”,今年機構調研熱情似乎降低。Wind數據顯示,去年同期22家銀行合計接受機構調研145次,今年這一數字減少為26次。
機構投資人士表示,2025年逆周期調節政策加快實施,經濟基本面逐漸向好,政策的持續助力以及賺錢效應所吸引的資金流入,有望進一步推動市場估值上升。從大的投資方向來看,投資者更偏向于投資消費、家電、地產基建鏈等政策導向清晰的板塊,或者TMT、半導體等具有成長潛力的板塊。
不同于去年同期的逆市表現,目前銀行板塊“抗跌性”較弱,整體跟隨A股大市下跌,截至1月15日收盤,銀行板塊下跌0.88%。
信貸項目儲備較為充足
1月份恰逢銀行業“開門紅”時期,同時也是全年信貸投放的關鍵節點。通過機構調研的情況可以看出,眾多上市銀行已提前著手開展“開門紅”相關工作,積極擴充項目儲備。
蘇州銀行管理層近日在回應機構提問時表示:“截至目前,本行2025年旺季信貸投放情況良好,實現‘開門紅’較好開局。本行堅持早謀劃、早營銷、早投放,較早啟動旺季‘開門紅’相關準備工作,項目儲備規模超上年同期水平。”
“得益于較為充足的信貸儲備,目前貸款投放情況好于去年同期,且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按揭貸款增長有較好表現。”杭州銀行日前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2025年,該行將在穩步提升貸款占比的同時,持續優化信貸投放結構,資源向科創、實體制造業等戰略性板塊予以傾斜。
展望2025年,多家上市銀行對全年的信貸投放規模作出了較為樂觀的預測,例如預計“全年信貸規模能夠維持平穩增長態勢”“達成投放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均衡發展”。
在具體的投放結構上,各銀行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各有不同的發力重點。青島銀行管理層表示,將加大綠色經濟、普惠小微、涉農、科技金融等重點領域投放,力爭保持信貸規模平穩增長。投放節奏方面,該行將綜合考慮市場環境、整體信貸需求等因素進行動態調整,實現有計劃、有節奏投放,力爭早投放、早收益。
滬農商行管理層指出,2025年,對公貸款和普惠貸款依然是信貸增長的關鍵領域,尤其是在制造業、科技、綠色等對公重點行業,將持續增加信貸投放力度。
“針對上海地區,將做深做透國企國資客戶,加快對接各級國資委等政府職能部門;結合‘五個新城’、南北轉型發展、臨港新片區等戰略部署,深度參與區域重大項目建設及產業布局。”上海銀行方面表示。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任濤指出,預計2025年全年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規模將與2024年保持一致,信貸投放結構則會依據經濟結構的變動而相應調整,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領域將獲得更多信貸支持。同時,銀行會更加重視盤活現有的存量信貸資源。
“今年銀行信貸投放將重點聚焦于‘兩重’‘兩新’、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業、鄉村振興、消費貸款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更新等關鍵領域。”多位銀行人士表示。
在當前對公貸款擴張面臨一定挑戰的情況下,不少銀行將目光投向消費貸款領域,將它視為2025年信貸投放的關鍵陣地。開年以來,部分銀行推出了新的消費貸優惠活動,將利率進一步降低至3%以下。
中國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從總體情況來看,目前信貸資金主要還是聚焦于重大戰略、重點領域以及薄弱環節,持續加大資金投放力度。隨著經濟的穩步回升和向好發展,內需不斷得到穩定和擴大,在此過程中,銀行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小微企業以及民生消費相關領域。
保持分紅政策連續性穩定性
去年4月,新“國九條”政策中明確強調,要加強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監管力度。在此背景下,多家銀行在機構調研過程中表示,未來會綜合考量自身的經營狀況以及投資者的需求等因素,制定并執行持續且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
Wind數據顯示,在A股上市的42家銀行中,已有20家銀行披露了2024年的中期分紅方案。上海銀行、蘇州銀行、民生銀行、杭州銀行、南京銀行、平安銀行、滬農商行等銀行的中期分紅已經完成。除此之外,6家國有大型銀行計劃的中期分紅金額都超過了百億元,且大多安排在2025年1月進行實施。
部分銀行表示將保持分紅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以上海銀行為例,自2024年起,該行不斷提升現金分紅的比例和頻率。2023年度,該行現金分紅金額占合并報表中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比例,從上一年度的26.75%增長至30.06%;到了2024年度,更是首次推出了中期分紅計劃,此次分紅金額占到了半年度合并報表中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30.67%。
另外,銀行的資產質量同樣是市場機構關注的焦點。部分上市銀行的管理層預計,隨著諸多政策的相繼落地,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各項經濟數據也在逐漸趨于穩定并有所上升,因此2025年銀行的資產質量有望持續保持穩定狀態。
齊魯銀行管理層稱,該行持續強化風險防控和過程管理,主要資產質量指標連續多年逐季改善。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預警管理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和潛在風險管理,預計全年資產質量延續向好趨勢。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