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以來,香港互認基金內地銷售額限制由50%放寬至 80%,新增額度立刻迎來了一波“搶購潮”,很快6只香港互認基金被買爆。
據統計,截至1月15日,2025年以來因新增額度而打開內地申購的香港互認基金達到11只,其中,有6只迅速被搶購一空再度公告“閉門謝客”,包括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券基金、博時精選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摩根國際債券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易方達(香港)精選債券基金、華夏精選固定收益配置基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6只開年被買爆的香港互認基金全部是債券型基金,它們的規模也隨之暴增。有券商研究報告指出,新規下互認債基所提升的 30%比例有望帶來最高超 900 億元的申購額度。
業內人士表示,近期香港互認基金吸引了不少全球機構關注,一些機構開始咨詢互認基金事項,評估是否需要通過互認基金將海外市場的產品引入內地市場,同時已有外資機構準備進場申請香港互認基金。
搶購潮
2025年1月1日,《香港互認基金管理規定》(以下簡稱“互認基金新規”)正式實施,互認基金客地銷售比例限制由50%放寬至80%。
新規下,據統計,截至2025年1月15日,2025年以來的半個月,市場上有11只“封盤”的香港互認基金陸續打開內地申購。包括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券基金、博時精選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摩根國際債券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易方達(香港)精選債券基金、華夏精選固定收益配置基金、高騰亞洲收益基金、東亞聯豐亞洲策略債券、匯豐亞洲高入息債券基金、匯豐亞洲債券、海通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等。
不過,其中,有6只香港互認基金的新增額度迅速被內地投資人搶購一空,近期公告“暫停內地投資者申購”。
具體來看,1月9日,南方東英資管公告稱,南方神州基金-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券基金截至1月8日日終的內地銷售規模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達到75%,自1月10日起暫停接受內地投資者的申購申請。
上一次該基金暫停其內地的申購業務是在2024年2月19日,原因是內地銷售規模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達到48%,接近當時香港互認基金內地銷售的50%上限。
該基金“封盤”10個多月后,直到2025年1月1日互認基金新規正式實施,內地銷售比例限制由50%放寬至80%。該基金才獲得內地銷售的新增額度。該基金自 2025 年1月3日起恢復在內地的申購業務。不過,僅過了5個交易日,截至1月9日該基金就被內地投資人買爆,再度“閉門謝客”。
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券基金的規模在2025年開年后暴增。Wind數據顯示,該基金2024年11月30日規模為1.78億元,2025年1月3日打開申購當天,該基金規模暴漲至65億元,1月6日規模再度暴漲至150億元,1月7日又上升至180億元。僅用3個交易日,相較新規出臺前的2024年11月底,該基金規模已暴增100倍。
此外,還有多只香港互認基金2025年“閉門謝客”。
博時精選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此前于2024年12月10日起暫停接受內地投資者的申購申請,在互認基金新規下,于2025年1月6日起恢復在內地的申購業務。僅3個交易日后售罄,該基金公告自2025年1月9日起暫停接受內地投資者的申購申請。
另外,還有4只香港互認基金“一日售罄”。
2025年1月6日,有兩只香港互認基金打開內地申購后“一日售罄”,當天摩根國際債券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宣布暫停內地申購。其中,摩根國際債券基金2024年11月19日暫停接受內地投資者申購,2025年1月6日打開申購;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自2024年12月10日起暫停接受內地投資者申購,2025年1月6日打開申購。
2025年1月2日,也有兩只香港互認基金打開內地申購后“一日售罄”,為易方達精選策略系列-易方達(香港)精選債券基金、華夏精選基金-華夏精選固定收益配置基金。其中,易方達(香港)精選債券基金上一次暫停接受內地投資者的申購是在2024年12月10日,華夏精選固定收益配置基金是在2024年11月14日。
不過,1月15日,華夏精選基金 – 華夏精選固定收益配置基金再度公告打開內地申購,公告自 2025年1月15日起,對基金內地申購業務采取單個投資者賬戶單日最高申購金額的方案,即單個內地投資者賬戶單日 R 類人民幣基金份額或 R 類人民幣(對沖)基金份額申購金額的累計上限各份額類別均為人民幣 10,000 元(含 10,000 元),單個內地投資者賬戶單日 R 類美元基金份額申購金額的累計上限為 1,000 美元(含 1,000 美元)。
債基成搶購標的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開年賣爆的6只香港互認基金均是債券基金,其中不少是投資美債為主的基金。
比如,易方達(香港)精選債券基金,截至2024年10月底的投資組合中,該基金50%以上投向美國市場;其次是中國內地市場,占比超過10%;德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市場的投資比例均在4%以上。
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券基金,截至2024年11月底的投資組合中,57.69%投向美國市場;其次是澳大利亞,占比10.67%;新西蘭、德國、法國、沙特阿拉伯、愛爾蘭等市場的投資比例均超2%。
總體來看,截至2024年底,市場上41只香港互認基金中有17只是債券基金,規模接近755億元,占全部香港互認基金總規模的50%。
隨著2025年1月1日互認基金新規生效,香港互認基金中因內地額度不足“封盤”的11只債基重新開放內地申購。
信達證券分析報告預估,互認基金新規下,易方達(香港) 精選債券基金、摩根國際債券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匯豐亞洲債券基金和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券基金,2025年新增內地申購規模分別約 235 億元、205 億元、189 億元、 187 億元及 19 億元,總體規模可觀。
而方正證券研究顯示,2025年1月1日起,香港互認基金內地銷售額限制由50%放寬至 80%,互認債基所提升的 30%比例將合計帶來最高超 900 億元的申購額度。
分析人士指出,從年初互認基金搶籌火爆來看,保險資管、銀行理財子這些大機構在“開門紅”行情配合下,是這波互認債券基金認購的主力軍。
為什么內地投資人追逐香港互認基金中的債券基金?
對此,一位香港基金業人士表示,近幾年投資人的避險心態比較重,所以比較多投到債券類型或者是固收類型的資產類別。
從香港基金銷售數據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香港零售基金累計凈增長103.71億美元。其中,債券基金最受歡迎,銷售額為111.83億美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160%;與之相對,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銷售額分別縮水21.65億美元、9.27億美元。
據上述香港基金業人士介紹,2024年,債券基金尤其受歡迎,其中兩類債券出現大量資金凈流入:一是環球債券;二是美元債。
“過去一年債券表現不錯,很多環球類和美元的債券,收益都有6%、7%左右。”上述香港基金業人士指出,香港互認基金的投資人一方面在押注人民幣匯率下行帶來的匯兌盈余,另一方面關注債券本身的高額票息,此外,香港債基注重分紅派息也增加了對投資人的吸引力。
機構謀劃布局
2025年1月1日,新規下香港互認基金“開閘”,內地投資人開啟搶籌熱潮。
信達證券數據顯示,截至 2024年12月27日,香港互認基金共計41只(僅考慮母基金),最新合計規模約 1514 億元人民幣。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最高,接近755億元人民幣,占比49.86%;其次為股票型基金,規模約為541億元人民幣,占比 35.71%。
Wind數據顯示,當前41 只香港互認基金涉及21家香港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從投資類型來看,包括24只權益基金和17只債券基金。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截至 2024 年 11月底,香港基金在內地累計發行銷售的凈匯出金額約為415億元,距離 3000 億元的初始投資額度尚有充足空間,市場發展潛力凸顯。
公告顯示,2024年年底至2025年年初,各家基金管理人紛紛更新了香港互認基金的招募說明書及產品資料,提高了互認基金客地銷售比例。
機構分析指出,新規落地后,互認基金在內地銷售的規模上限是原先的四倍,即同一只基金在內地的可銷售規模增長了三倍。
以匯豐為例,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李選進表示,“新規落地后,匯豐旗下互認基金有望重新釋放超500億元的可銷售額度。”
業內人士認為,規模較大以及較受歡迎的香港互認產品在內地銷售比例限制放寬以后,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內地投資者的跨境配置需求。
2025年以來,不少“開閘”的香港互認基金在內地銷售規模暴漲。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投資人追捧香港互認基金的熱情,也吸引了不少全球機構關注互認基金,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全球機構有意通過互認基金將海外市場的產品引入內地市場。
近期,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一些機構開始咨詢互認基金事項,評估是否需要通過互認基金機制將產品帶給內地投資者。也有外資機構表示,準備申請香港互認基金。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當前有條件的基金公司希望發展布局香港互認基金,主要原因是發展這一業務能夠增加基金的客戶群體和規模。但其發展難點在于互認基金產品要在對方市場進行銷售,關鍵是如何贏得投資者的認可來擴大基金規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