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期末,給學生寫期末評語都是一件讓老師們很頭疼的事情。據媒體報道,今年,老師中有一個新的潮流:用AI寫評語。一搜索關鍵詞,各種教程、軟件都跳了出來。
AI流行的時代,教師同樣也無法回避AI帶來的影響。用AI備課、批改學生作業,可以大大提高老師的工作效率。可用AI給學生寫評語的做法卻有待商榷,因為AI畢竟不是老師,對線下的學生根本不了解。
不可否認,AI 在撰寫評語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它能夠快速生成內容,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讓老師們從繁重的文字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AI還能保持一定的語言多樣性,避免了傳統評語中的重復和模板化。但如果寄望于AI能寫出契合學生個性的評語,則并不容易。
教師的期末評語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更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工具。它承載著師生關系、家校溝通的橋梁,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關懷。然而,AI生成的評語往往缺乏情感溫度,很難體現教師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關注。這種情感的缺失正是家長和社會對AI評語最大的質疑。不少家長擔心,AI評語過于套路化,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特點和問題,從而影響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AI評語還可能削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鏈接。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培養。評語作為這種交流的一部分,其內容的真實性與情感的表達至關重要。如果教師過于依賴AI,可能會導致與學生的情感鏈接逐漸淡化,從而影響教育的整體質量。這不僅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也背離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育責任。
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交流,學生期望從老師的評語中感受到真誠與關懷。若評語出自冰冷的機器,即便文字再華麗,也難以傳遞出溫暖與力量,這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觀塑造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明確的是,AI只是輔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主觀判斷和情感投入。教師在使用AI生成評語后,仍需對其進行仔細審核與修改,融入自己對學生的真切關懷、殷切期望以及教育智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評語具有情感深度和教育意義,真正起到促進學生成長的作用。
其次,學校和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對AI技術的監管和規范。一方面,要確保AI技術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避免誤導或不實信息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要規范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避免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教師的職業價值和責任感。同時,可以鼓勵教師探索更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面談、作品展示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
此外,社會和家長也應該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AI評語的現象。雖然AI評語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它是科技進步在教育領域的必然產物。我們應該相信教師能夠合理利用AI技術,同時也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理解。
學生評語雖只是寥寥數語,卻承載著教育的溫度與希望。AI寫評語的現象既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一現象,既要充分利用AI技術的優勢,也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總的來說,我們仍然希望教師的評語能更走心一些、更符合孩子的個性,而不能千篇一律、一股子AI味兒。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