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慕尼黑再保險發布的2024年自然災害損失記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約為1400億美元。同時,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約1.5攝氏度,將取代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2024年全球自然災害損失約3200億美元
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范圍內自然災害造成的總體損失約為3200億美元(經通脹調整后,2023年總體損失為2680億美元),其中保險損失約為1400億美元(經通脹調整后,2023年保險損失為1060億美元)。2024年的總體損失與保險損失經通脹調整后遠高于過去10年(總體損失和保險損失分別為2360億美元和1810億美元)及過去30年的平均水平(總體損失和保險損失分別為940億美元和610億美元)。就保險損失而言,2024年已成為歷史第三大損失的年份;就總體損失而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2024年的損失規模位居第五。其中,93%的總體損失與97%的保險損失與天氣災害相關,但2024年全球自然災害導致死亡的人數約為1.1萬人,顯著低于歷史平均水平。
報告顯示,洪災、野火以及強雷暴等次級災害造成的損失再次大幅增加,達1360億美元,其中保險損失約為670億美元。雖然這一數據略低于上一年數據(總體損失和保險損失分別為1430億美元和820億美元),但仍遠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總體損失和保險損失分別為1100億美元和48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來看,次級災害正在推動損失增長趨勢,且熱帶氣旋和地震等峰級自然災害仍是造成損失波動的根源。
2024年颶風“海倫妮”(Hurricane Helene)和颶風“米爾頓”(Hurricane Milton)分別于9月與10月相繼侵襲美國,成為過去一年中最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事件。其中,颶風“海倫妮”是2024年全球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事件,預估總體損失約為560億美元,而約160億美元的損失由保險公司承擔。
臺風“摩羯”(Typhoon Yagi)則是引發最高人員傷亡的一場自然災害。該臺風于2024年9月侵襲了菲律賓、中國的海南島和廣東省南部、越南以及緬甸等地,造成約850人不幸喪生。在中國登陸時,臺風風速甚至達到了四級,即臺風分級中的第二高級別。而對于越南而言,臺風“摩羯”是其自1945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臺風“摩羯”造成的總體損失為140億美元,也是2024年全球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事件之一,但其中保險賠付僅占小部分(約16億美元)。
全球氣溫屢創新高
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平均氣溫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上升1.5攝氏度,超越2023年并創下新紀錄,這也意味著包括2024在內的過去11年成為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時期。
科學研究也不斷證實,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天氣災害有顯著影響:在許多地區,強雷暴和強降雨正變得愈發頻繁和劇烈。盡管熱帶氣旋的總體數量并未明顯增加,但其中極端氣旋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這些氣旋會迅速加劇并引發極端降雨事件。
慕再首席氣象學家Tobias Grimm表示,物理學的基本原理表明,隨著溫度升高,釋放到大氣中的水蒸氣就越多,從而積聚的能量也越多。因此,地球的天氣系統正在加速運轉,而極端天氣事件的加劇將給每個人帶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于那些缺乏保險保障和公共財政支持,以應對災害恢復的國家和人民。因此,國際社會迫切需要采取行動,增強全球各國特別是最易受災的國家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方面的抗災能力與韌性。
慕尼黑再保險董事會成員Achim Kassow指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日益顯現,亞太和非洲地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不斷增加的自然災害事件導致2024年的總損失較上一年數據高出近38%,保險損失更是上升了60%。在這一過程中,保險業不僅可以為災后重建提供有力支持,還能在風險成本量化中發揮關鍵的作用,這將有助于促進自然災害預防措施的實施,進一步增強社會韌性。
慕尼黑再保險大中華區財產險業務核保總監劉春林表示,2024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再次警示極端天氣事件的嚴峻性。雖然保險市場也損失嚴重,但這也恰恰證明了保險及再保險行業在助力社會應對此類風險及災后韌性方面的重要性。中國作為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的國家之一,正面臨著日益增長的極端天氣事件風險。目前,中國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已初步成型,覆蓋了地震、洪水、暴雨、臺風等常見自然災害。然而,從保險賠付數據來看,保障缺口依然較大,亟須持續探索建立多層次的巨災保險體系,進一步提升巨災保險保障程度。慕再也將持續積極優化自身風險模型,將更加先進的解決方案與本地相結合,持續與中國政府及行業伙伴共同賦能中國巨災保險建設。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