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雄雞之喙”,有一座“火車拉來的”邊境城市——綏芬河市。1903年7月,因為中東鐵路的通車運營,這里被辟為通商口岸。1908年2月,“綏芬河分關”設立。新中國成立后,哈爾濱海關所屬綏芬河海關獲得新生并茁壯成長,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設立的海關,堅守在祖國北疆,并逐漸發展成為哈爾濱關區業務種類較為齊全的隸屬海關。在這里,海關人用忠誠與擔當,踐行著守國門、促發展職責使命。
“2025年1月1日,星期三,晴。新年第一天,換裝場地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集裝箱滿滿當當,中歐班列往來穿梭,這支行駛在中歐班列‘東通道’上的‘鋼鐵駝隊’開啟了新一年的奔跑。”這是綏芬河海關鐵路物流監控一科科長何迪記錄中歐班列的第7個年頭,也是海關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見證。
還記得2018年8月,目視著首趟中歐班列駛入綏芬河鐵路口岸,何迪和同事們都高興極了,他們深知,中歐班列的運行,將為百年口岸帶來新機遇、注入新活力。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為了讓中歐班列跑得通、跑得快,何迪和同事們常常通宵達旦地梳理電子數據、研究銜接環節、商討優化方案……逐一攻克了傳統通關流程繁瑣復雜、貨物周轉效率較低、企業運營成本較高等難題,通過成立班列專班、開通“綠色通道”、精準政策宣講、提供延時辦公等定制化服務,保障中歐班列暢通開行。
2023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紅其拉甫海關全體關員的重要回信中,要求海關系統干部職工“當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門衛士”。何迪和同事們更加堅定了助力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致廣大而盡精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鐵路快通”模式成功運行、“關—鐵—企”共建平臺高效運轉、貨物品類不斷豐富、開行數量屢創新高……“看著中歐班列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我和所有為之奮斗的同事們一樣,由衷地感到驕傲。”何迪說。
2024年,綏芬河海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助力中歐班列行穩致遠,全年監管中歐班列853列,班列貨物85098標箱,為口岸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經綏芬河口岸出境的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5個國家,入境班列覆蓋國內25個城市,貨物涵蓋電器產品、日用百貨、工業機械、農副產品等14大類,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
作為“一帶一路”上的守望者,何迪將和同事們一起,伴隨著中歐班列走向下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綏芬河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西距哈爾濱460公里,東距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190公里,既是東北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橋梁紐帶,也是“中蒙俄經濟走廊”和俄遠東開發戰略對接的重要節點,被譽為連接東北亞和走向亞太地區的“黃金通道”。
綏芬河口岸是貿易繁榮、市場活躍的開放前沿,對俄進出口商品達到200大類、3000多個品種,口岸過貨量占黑龍江省沿邊口岸過貨量的65%左右。擁有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邊民互市貿易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試驗區等特殊功能區,獲批了進口糧食、豬肉出口和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肉類、中藥材、整車等進口資質,是盧布現鈔使用試點城市,設立了對俄投資結算中心,開通了盧布現鈔陸路跨境調運通道,實行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
目前,綏芬河口岸進口商品擴展到木材、煤炭、化肥、紙漿、鐵礦砂、液化石油氣等資源類商品,成為我國最大的俄羅斯木材進口集散地和重要的資源能源進口口岸。同時創新開展邊民互市貿易,保障全國首個鐵路邊民互市貿易區開通運營,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開通了“1210”和“9610”跨境電商保稅備貨和跨境交易服務平臺。
來源: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