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延安訊(記者 梁衛軍 通訊員 白延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研工作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為建設科技強國奉獻才智、寫下精彩篇章。
百年滄桑,擋不住一座老油田“追新逐綠”的決心。近年來,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依托科技創新,逐步擺脫固有的“黑色印象”,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在油田公司闊步向前的進程中,有這樣一支科研隊伍,他們以“鼓勵自主創新、鍛煉自有隊伍、端牢自己飯碗”為目標,圍繞“少打井、多出油、提高采收率”開展科技攻關,為油田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也讓油田公司在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再增新光、再添濃彩的過程中底氣十足、活力無限。這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科研隊伍便是延長石油油田公司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集團公司“優秀科技創新團隊”,油田公司“先進單位”“四好班子”“黨建工作先進集體”……寒冬時節,走進延長石油油田公司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各類獎牌上耀眼的金光讓人頓感暖意融融。據介紹,自成立以來,該中心做了大量技術支撐工作,累計完成科技項目458項,獲得省部級獎勵4項、市級和集團級獎勵46項,授權專利174項,為油田千萬噸穩產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2021年以來,在公司的政策支持下,中心積極探索自主科技項目模擬市場化改革,科研活力空前高漲、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多次受到集團公司和油田公司領導的肯定和褒獎。
研究中心井下工藝技術團隊赴七里村采油廠指導水平井暫堵壓裂現場施工
研究中心注采工藝技術團隊赴杏子川采油廠調研CO2驅油與封存注采工藝現狀
科技是制勝未來的強大利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研究中心工藝技術研究所史鵬濤說,“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們就是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對于延長油田低壓、低滲透油田來講,注水是最有效的開發方式,其中實現多層分注且達到智控一直是我們的追求。延長油田不斷攻關適應自身發展的分注工藝。目前,油田規模化應用的是第三代分注工藝——橋式同心分注工藝。
“隨著使用擴大,我們也發現一系列問題,該工藝對水質要求高且需要定期測調,直接增加了成本。”史鵬濤說。為精準實現小水量分層注水,降低成本,注水工藝團隊提出了層間輪注工藝,該工藝的智慧之處在于井下智能開關式配水器的設計。該設計結合波碼通訊技術與輪注技術(循環開關注水),無需電纜施工,無需測調,大大降低投資成本,也實現了真正的分層定量注水,滿足了油田精細化注水要求。截至目前,該工藝試驗一年多,管柱正常,受益井組單井日產油顯著提升。該工藝從本質上解決了油田低注水量分注技術瓶頸。
“陜北的油井大多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油氣開采出來后,怎么運輸是關鍵。”研究中心地面工程研究所高文玲說,“我們研究所就是要致力于通過提升管網集輸率,解決油田開式集輸流程帶來的油氣損耗大,罐車運輸風險高等問題。”
2022年7月,該所集技術骨干成立了延長油田西部油區管輸率提升攻關團隊。技術人員多次深入生產現場,與現場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座談交流,并通過圖紙查閱、管線站點踏勘,從油井—管線—站點全方位拉網式了解采油廠地面集輸現狀,共同分析、剖析西部油田管輸率低的原因以及制約油田管輸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從而有針對性的尋求切實可行的提高油田管輸率的突破路徑。
通過油田地面工程者的不懈努力,按照試點先行的理念,管輸化提升試點項目在吳起薛岔于2024年8月建成運行。該試點引進了先進的增壓工藝、新型集輸管線,投資少、施工便利,為后期管輸化建設提供了工藝指導。
研究中心油田化學研究所技術人員開展壓裂液與巖石接觸角測量實驗
2021年開始,油田陸續發現油井井口和井場硫化氫問題,在部分區塊硫化氫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防腐成本上升和安全風險擴大的影響。“當時擺在我們面前有幾個問題,全油田硫化氫分布不明,硫化氫從哪里來的?怎么有效地預防和治理硫化氫?”研究中心油田化學研究所周娟說,“為了油田生產安全,我們開展了《延長油田硫化氫分布調查及處理方法研究》課題研究。”
延長油田屬于低硫油田,研究所通過對全油田12個采油廠2021—2023年的硫化氫檢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硫化氫問題呈現逐年嚴重的態勢,并明確了硫化氫在區塊和縱向層位上的分布規律。“關于油田硫化氫問題,文獻報道相對比較少,即使有報道的國內油田,其油藏類型與延長油田也不同,可參考性較小,可以說要弄清延長油田的硫化氫來源非常困難。”周娟說。當時有很多人都提出:“沒有必要弄清,也弄不清是哪里來的,我們只管治就行了”。
“要治病,先得弄清病因”是科研技術人員的倔強。研究中心當即組建了由油田化學、油藏地質、鉆采工藝3個專業方向技術骨干組成的14人攻關團隊,從可能產生硫化氫的生產環節逐一摸排。經過反復研討,攻關團隊確定從儲層礦物、油藏溫度、地層流體等10個地質和生物化學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最終得到延長油田硫化氫主要來源于硫酸鹽還原菌代謝、與油層相鄰的煤層和原油伴生氣。
延長油田相比其他油氣田,單井產量低、伴生氣量小,硫化氫濃度也低,在治理上難度較大,生搬硬套其他油田的治理方法不現實,也不經濟。從硫化氫來源研究結論出發,攻關團隊調研總結了勝利、中原、遼河和長慶等油田的硫化氫治理經驗,結合延長油田生產實際,制定了“井筒除硫+殺菌位置前移”的除硫方案。在南泥灣采油廠6個區塊30口油井上應用,硫化氫濃度均降至閾限值20ppm以下,硫化氫治理有效率達100%,并提出工藝防范措施建議、水處理合理建議等。
重任在肩,使命如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雷俊杰表示,今后工作中,他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始終牢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論斷,緊盯“實干為先、改革為要、合規為基”工作主線,緊扣“安全、產量、成本”三件大事,持續深化改革、加快自主創新,不斷推進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努力為油田低成本經營、高質量發展貢獻技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