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3.85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我國外貿總量、增量、質量均實現增長。伴隨我國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貿易強國建設扎實推進,航運保險高質量發展步伐也明顯加快。
近日,上海市政府發布的2025年工作報告提出,提高航運保險全球服務水平。業內專家表示,這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重要舉措。作為亞太地區航運保險中心之一,在政策面的推動下,上海航運保險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航運保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險種之一,與國際貿易和航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因此,航運保險經營天然要求高度國際化。
一方面,航運保險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具有國際性。單一標的價值大,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且常受極端天氣、國際沖突等重大風險威脅。為了提升承保能力、降低風險,往往需要借助國際再保險市場分散風險,在增加經營穩健性的同時,確保在面臨巨額賠付時,保險公司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賠付。
另一方面,航運保險的保險標的活動范圍廣泛,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路途遙遠且風險復雜多樣,出險理賠的地點廣泛且不確定。這就要求承保人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完善的信息收集、核保檢驗及定損理賠等服務網絡。同時,在處理保險糾紛、進行保險理算時,普遍需要遵循國際商業規則和慣例,以確保公平、公正和高效。因此,航運保險高度依賴國際化的基礎設施。
“可以說,航運保險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保險業自身苦練內功,持續提升定價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全球服務能力,也需要高度關注航運保險發展生態環境的完善與優化。”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凌燕表示,目前,我國在全球航運保險領域的影響力相對有限,既與航運保險發展歷史不長、保險公司欠缺經驗有關,也與航運保險的特性密不可分。
當前,航運業正經歷著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一轉型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做強航運保險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機遇期,保險行業需要切實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積極應對航運業新一輪變革,圍繞產品體系、制造體系、供應體系轉型發展中產生的新需求,創造新的服務與產品。
隨著全球貿易復蘇、全球航運業加快變革以及來自政策層面的支持,我國航運保險市場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為了深化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聯動發展,2024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上海監管局和上海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推動上海航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打造具有強大保險承保能力、全球服務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和人才供給能力的航運保險中心,進一步提升保險維護國家航運安全能力,服務上海更好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著眼于傳統市場的比較優勢,我國打造新興的國際航運保險中心,需要著重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主動融入。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通過積極擴大制度型開放吸引優質國際航運保險資源要素集聚,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形成開放創新生態。
二是增量突破。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積極推進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不僅要借助市場“體量”提高國際話語“音量”,還要在航運保險規則制定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特別是要在航運業“增量”領域,如智能化船舶、多式聯運、跨境電商等面臨的新型風險管理中,探索率先建立行業標準和規范,持續提高話語的“質量”、贏得世界聲譽,進而促進航運保險資源進一步集聚。
三是數智賦能。主動把握航運貿易數字化新趨勢,統籌推進航運貿易數智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泛在應用,為航運保險產品開發與定價、風險評估與減量、損失確定與理算等活動提供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決策支持,提高航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以領先的數智基礎設施賦能航運保險中心建設。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