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中國援毛里塔尼亞畜牧業技術示范中心主任張洪恩和他的同事們依然在忙碌著,示范中心牛存欄近400頭,試驗田里的菌草和苜蓿還需要他們管理。
從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出發,沿著沙漠公路駛向示范中心所在地伊迪尼村。提到伊迪尼,當地人想到的便是中國專家創建的這片綠洲:“幸福草”巨菌草、“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這里茁壯生長,試驗奶牛“哞哞”聲不絕于耳,為茫茫沙漠平添勃勃生機。
一踏入示范中心,沙漠的荒涼便被拋到腦后——噴泉環島、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景觀植物、悠然散步的孔雀、自在慢行的陸龜……
毛里塔尼亞80%以上的國土被沙漠覆蓋,炎熱干旱,土壤貧瘠,風沙肆虐,植物不易生存。2011年,張洪恩第一次來到毛里塔尼亞,那時他就下定決心要在這片“不毛之地”上打造一片新天地。2017年,中國援毛里塔尼亞畜牧業技術示范中心技術合作項目在伊迪尼村正式啟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張洪恩和其他4名農業專家的“第二個家”,毛里塔尼亞也成了他們割舍不下的“第二故鄉”。
多年來,中國專家成功引種紫花苜蓿,實現規模化種植,解決了當地飼草料短缺問題。隨后,多個牧草品種陸續在撒哈拉沙漠推廣。2020至2024年間,團隊陸續開發了約300畝荒地用于飼草料引種試驗。
張洪恩介紹,2023年10月,他將巨菌草種苗從寧夏的菌草基地帶到萬里之遙的毛里塔尼亞并開展種植試驗,就水肥條件、灌溉方式、種植距離等方面開展多次對比試驗,摸索出了適合當地氣候的種植方法。
“紫花苜蓿喜涼,巨菌草耐熱,這兩種作物在毛里塔尼亞的氣候條件下剛好形成互補,全年可以為牛羊等牲畜源源不斷地供給飼草料?!彼f。
張洪恩補充說,菌草的根系密集,3個月即可覆蓋地表,深達3米的根系可有效固土,在防沙治沙中大有作為。這個特性在沙漠化侵害日趨嚴重的毛里塔尼亞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伊迪尼村牧民阿米爾·阿卜杜說,伊迪尼村周圍曾經是一片貧瘠的沙地,養的羊不是餓死,就是瘦骨嶙峋。正是中國專家教會伊迪尼村村民種植巨菌草等作物,讓當地牛羊有飼草料可吃?!叭缃瘢茵B了10只羊,個個膘肥體壯。感謝中國朋友!”阿卜杜話語中難掩激動。
示范中心不僅在毛里塔尼亞培育出了適合當地環境的飼草料作物,在奶牛養殖與育種方面,也與國內牧業公司開展技術合作,選育適應性強、耐粗飼的種牛,并將已取得的技術成果輻射到當地重點牧區,通過定點投放種牛的形式,進行大數據比對試驗。“小數目樣本價值不大,只有數以萬計的樣本才有說服力?!睆埡槎鹘忉尩?。
經回訪調研,第一批投放的種牛已在各大牧區開展繁育工作,其雜交后代深受當地牧民喜愛。在毛里塔尼亞畜牧業部門的邀請下,示范中心中國專家多次前往毛里塔尼亞各大牧區與種植區指導畜牧養殖與飼草料種植工作。
“我年齡大了,但我心中的夢想才剛剛啟航。為國家援外事業貢獻綿薄之力,讓撒哈拉沙漠多一些綠色,這是我畢生的追求?!睆埡槎髡f。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