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氛圍濃,少不了五彩斑斕的藝術裝飾,葫蘆(福祿)雙全、袋袋(代代)福、柿柿(事事)如意……在沙河德金琉璃藝術館中,目之所及皆是鮮艷與歡喜。紅色琉璃代表財富與好運,綠色琉璃象征健康與生機,藍色琉璃寓意平和與智慧……各式各樣的琉璃制品將傳統民族文化融入現代藝術,其獨有的文化魅力顯得栩栩如生,這份文化之美也為沙河的玻璃產業增添了新亮色。
新春走訪沙河玻璃產業,不僅有玻璃的藝術之美,還有玻璃產業的新生態,即玻璃從業者在發現和創新中求發展求生存。比如,在生產上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節能降碳,轉型“綠色工廠”;在經營中積極借助期貨工具規避風險,鎖定利潤,“工業+文旅+期貨”的風正吹向沙河。
據了解,近年來,在玻璃產業景氣度下行的背景下,沙河玻璃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走“專精特新”之路,專注細分領域;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創新能力;利用期貨工具穩定經營,同時發展工業文旅,拓展產業邊界。這些創新和突破成為沙河玻璃企業的“新活法”。
“作為一名玻璃從業者,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企業不改變就要被淘汰。”河北望美實業集團期貨部負責人霍東凱感慨道,沙河玻璃產業起步早、底子厚,但近些年面臨污染重、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問題。
“最初,沙河玻璃一直是行業內低端、質量差的‘代名詞’,也一直是全國的價格洼地。現在,沙河玻璃市場已完全擺脫了舊形象,產量和質量一路提升,高端產品的附加值也越來越高。”霍東凱稱。
據了解,目前,沙河市擁有浮法玻璃生產線32條,產能1.34億重量箱,占全國的11%。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產品在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涵蓋鋼化、中空、Low-E、制鏡、衛浴、彩晶、浮雕等各種深加工工藝。其中,制鏡業玻璃產品產量占全國的50%,玻璃移門產量占全國的60%,玻璃鍋蓋產量占全國的80%。此外,還在向電子玻璃、汽車玻璃、光伏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領域拓展。
不單是玻璃產品端發生了很大變化,沙河的玻璃工廠在環境、低碳環保方面也走在了市場前列。據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龐溥軍介紹,新時期,新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綠色低碳經濟在沙河有了質的變化。
“以前是工廠冒黑煙,路上盡是灰塵,拉玻璃的貨車駛過,路上便‘灰蒙蒙’一片,現在都是‘花園式工廠’,路上一塵不染。原先銷售玻璃的臟亂差的玻璃棚已消失不見,同時低矮簡陋的庫房也被干凈整潔的標準化庫房替代。”龐溥軍如是說。
據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棟介紹,目前,沙河已建成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1家省級綠色工廠。同時,正康清潔燃氣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年產18億立方米高效清潔燃氣,滿足20—22條浮法玻璃生產線的用氣需求,將促使玻璃行業的能耗水平下降10%左右。
眼下,“綠色”“高端”“智能化”已成為沙河玻璃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詞”,以數字變革助力產業智能化發展,許多玻璃生產線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窯爐、錫槽、退火窯實現無人化。
除了上述的“新”,越來越多的沙河玻璃企業將期貨融入生產經營,利用新型風險管理工具為自身發展保駕護航。
“與過去傳統的貿易方式相比,如今期現結合的貿易模式應用得越來越廣泛,沙河的玻璃企業和貿易商深度參與玻璃期貨,其中八成貿易商直接參與套保,并普遍接受期貨點價的模式,期貨的發現價格功能得到了有效發揮。”張棟說。
據了解,沙河發布了全國唯一的地域性價格指數——中國(沙河)玻璃價格指數,成為全國玻璃現貨、期貨、大宗商品交易三大市場的定價中心。
此次走訪,還發現沙河玻璃產業企業通過補短板、強根基,拓展了新業態,為產業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工業+文旅+期貨”讓沙河變得更美,玻璃企業在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時的風險抵御能力也在大幅提升。
沙河玻璃產業的“一路繁花”是產業不斷升級、創新、適應市場的結果,體現了行業的發展潛力和活力,但也面臨市場波動、競爭加劇等挑戰。受訪企業普遍認為,“工業+文旅+期貨”是玻璃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
“工業是基礎,保證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文旅為產業注入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形象;期貨可規避風險,穩定經營。三者相互促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張棟稱。
在龐溥軍看來,沙河玻璃一直是行業發展的縮影,從20世紀90年代的小平拉法玻璃到2000年左右的格法玻璃,再到浮法玻璃生產線大量投產,其間經歷了環保治理去產能,才得以向更高的品質和生產工藝的方向發展。沙河玻璃的從業者也逐漸向懂金融的現貨人轉變,充分運用好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助力企業發展。
“歷經風雨,沙河玻璃經受了復雜的市場考驗,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其轉型經驗可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龐溥軍稱,新年新氣象,經過市場的洗禮后,沙河玻璃的明天會更加光輝燦爛。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