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際仲裁大樓。資料圖片
廣州仲裁委在南沙國際仲裁中心進行首個無真人仲裁秘書國際仲裁庭審。資料圖片
陜西西安仲裁委立案大廳,市民咨詢仲裁業務。 李潔攝/光明圖片
隨著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步伐加快,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貿往來日趨頻繁和深入,對涉外法律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我國國際法律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涉外法律服務品牌不斷出新,法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日前,司法部組織“一帶一路 法治同行”媒體采訪團走進廣州、深圳、西安等城市,對各地開展涉外律師、涉外仲裁等涉外法律服務工作情況進行采訪,實地探訪“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背后的法治密碼。
為律師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創造廣闊空間
“以前,港澳律師在內地沒有明確的執業方式,如今他們可以取得‘雙重身份’,在內地申請執業。”廣東省司法廳律師工作管理處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特殊區域環境。隨著粵港澳法律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一批港澳律師正以全新的身份投身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注入了全新活力。
為促進港澳律師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202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開展試點工作,符合條件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取得內地執業資質的,可以從事一定范圍內的內地法律事務;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試點辦法;2023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延長授權期限。
廣東省司法廳律師工作管理處負責同志表示,三地的制度規則率先在律師行業實現了對接和銜接,對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港澳律師的專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有533名港澳律師領取了律師執業證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其中香港法律執業者448人、澳門執業律師85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實現全覆蓋。
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律師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廣州市司法局律師管理處負責人介紹,在廣州,“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代表處持續深耕知識產權、海事海商等領域,整合域外法查明、“一帶一路”投資指南檢索等功能,搭建涉外律師、律所、調解員、涉外法律服務產品及案例的查詢渠道,為企業布局、律師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提供多維度的幫助。在深圳,前海“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聯合會立足前海,建立全球華語律師資源庫、項目資源庫、企業資源庫,積極參與深港合作項目。該聯合會秘書長王壽群表示,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與我國開展自貿談判過程中,聯合會為雙邊和多邊自貿協議的起草、簽訂與實施建言獻策,推動建立具有國際標準及先進水平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框架。
2024年,在第十六屆中國(阿聯酋)貿易博覽會上,廣東派出兩名涉外律師隨團參展,為企業提供公益法律服務,并在現場設置涉外法律咨詢服務展位,同步宣介廣東的營商環境和涉外法律服務。在第13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再次進駐,并增設粵港澳大灣區律師法律服務咨詢專窗。
“各類平臺的搭建與運作,為律師發揮職能作用、施展才華能力,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廣闊空間。”廣東省委依法治省辦涉外法治工作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為中國仲裁擴大“一帶一路”覆蓋面
2024年2月,廣州仲裁委南沙國際仲裁中心通過L-Code(仲裁全流程智能輔助系統)成功調解一起合同糾紛案。雙方當事人陳述意見、提出法律咨詢,智能輔助系統釋法說理,現場歸納案件事實并快速做出法律分析,“背靠背”為雙方當事人提供調解方案,最終申請人撤回仲裁申請。
這是由人工智能主導的糾紛解決成功案例。“按照操作說明,仲裁員只需上傳庭審筆錄及案卷材料,L-Code即可一鍵生成裁決書。”在南沙國際仲裁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法律智能實驗室主任劉凱展示了廣州仲裁委聯合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L-Code能提供智能問答、文書生成、AI調解等服務。
當前,隨著跨境民商事交流交往日益頻繁,境內外商事糾紛數量大幅增長。仲裁在處理國際經貿糾紛、消除投資和貿易障礙、推進國際和國內法治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也面臨著仲裁資源緊張的局面。南沙國際仲裁中心業務總監姚震乾稱,L-Code系統通過對學習案例源的精準篩選,實現了高質量數據“投喂”,顯著提升了智能仲裁審理效率和準確率,平均辦案周期縮短24%,草擬法律文書準確率高達98%。
“數字化、智能化賦能仲裁業務的辦理從技術角度來說已具備相當基礎。”廣州仲裁委理論研究室主任劉晨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仲裁、智慧仲裁是仲裁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廣州仲裁委是國內較早推行互聯網仲裁的仲裁機構。廣州仲裁委主任王天喜介紹,早在2020年,廣州仲裁委制定發布《互聯網仲裁推薦標準》(以下簡稱“廣州標準”),明確規范國際互聯網仲裁技術指標、程序要求,整合各種庭審模式的規則優勢和遠程庭審的技術優勢。目前,“廣州標準”已獲得150余家境內仲裁機構和50余家境外機構認可并共同推廣。
不斷被“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區乃至世界更多國家接受并認可的還有深圳國際仲裁院。深圳國際仲裁院國際合作與發展處處長黃郭勇表示,目前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和調解當事人覆蓋142個國家和地區,仲裁員覆蓋114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實現共建“一帶一路”主要貿易伙伴的全覆蓋。2023年,深圳國際仲裁院共受理案件12004宗,同比增長45%,總爭議金額達1383.10億元。
如今,我國已成為運用仲裁方式解決民商事糾紛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2023年,全國279家仲裁機構辦理仲裁案件超60萬件,總標的額1.16萬億元。2012年至2023年間,中國仲裁案件數量增長近5倍,仲裁標的額增長8倍,案件當事人涉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一攬子全方位法律服務
2024年農歷春節前夕,陜西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中心收到一封來自陜西某建筑企業的感謝信。
2023年11月,芬蘭一家企業以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為由,向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陜西某建筑企業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491萬元。法院在征求雙方當事人意見后,將案件移交至“一帶一路”涉外商事糾紛訴調對接中心進行調解。
通過大量翔實調查,挖掘雙方共同的商業利益點,該中心提出以商業合作的方式解決爭議。至此,原本要對簿公堂的兩家企業不僅成功握手言和,還進一步達成了新的合作意向,成為商業伙伴。
“本次案件的成功調解,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人和,不僅體現了調解的靈活、高效、低成本等特點,保障了調解的法律效力,還實現了雙方當事人的共贏。”西安市司法局“三個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董泓濤介紹。
所謂“三個中心”,是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法律服務委員會西安中心、“一帶一路”律師聯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中心。2020年12月,“三個中心”揭牌成立,標志著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建設拉開序幕。作為涉外企業的“貼心人”,“三個中心”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全方位、一攬子保姆式法律服務。
在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姜軍利表示,以前遇到涉外法律問題大多都靠自己“到處打聽”,現在“三個中心”將資源匯聚整合了,讓企業能和相關機構直接面對面交流,有的還是免費服務,“真是幫了大忙”。
4年多的時間里,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國際商事法庭、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最高人民檢察院“一帶一路”檢察研究基地、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絲綢之路仲裁中心等多家國內外知名法律服務機構相繼入駐上述示范區。
目前,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基本形成了以國際商事訴訟、仲裁、調解、人才培養及法律查明服務和研究為核心的全產業鏈。
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圍繞高質量服務企業“走出去”,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上線了“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線上平臺,創新建立了國際商事爭端“融解決”(即訴訟、仲裁、調解融合一體化)和“法企對接”“訴調對接”機制,成功化解國際商事糾紛案2000余起,為服務保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陜西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堅實法治支撐。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