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的炒作甚囂塵上,時不時就成為輿論焦點,挑動著大眾的神經。最近,商務部公布一組數據——2024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1%。數據“一增一減”引發廣泛關注,有網友認為“自相矛盾”,有自媒體又開始炒作“外資撤離論”。
真相究竟如何?
放眼全球,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經濟不確定性和利率高企對全球投資造成不利影響。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最新《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外國直接投資正處于十字路口,2024年如果排除通過歐洲中轉經濟體的流動,估計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8%,這對依賴國際項目融資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構成了挑戰。在全球跨國投資低迷、引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的引資“成績單”可謂來之不易。首先,2021年以來,我國連續3年引資規模超1萬億元,外資大量流入,集中釋放了投資需求,2024年的引資規模雖有所收縮,但仍處于高位。其次,2024年,我國新設外資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彰顯全球工商界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再次,全球跨國投資呈現出服務化、輕資產化趨勢,我國引資結構持續優化,利用外資規模與新設企業數量之間也會出現階段性反差,這是市場正常反應。
中國市場是高度開放的,外資有進有出、有增有減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正常現象。無論是從國際經驗還是從中國實際情況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的外資都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進有出、有增有減。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有些低端產業的企業轉走了,同時又有許多高端產業聚集過來,這恰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現。比如,國內勞動力、土地成本上升,一些成本敏感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根據發展戰略和各國比較優勢,在全球范圍調整布局、轉移產能,縮減在華投資規模或產能;我國本土企業技術水平和產能提升,一些外資企業由于競爭優勢弱化,選擇逐步退出中國市場;一些外資企業順應國內產業升級的趨勢,積極調整在華投資布局,有的陸續關閉或者轉移了手機、電腦、家電的生產線,但增加了新型顯示、新能源電池等高技術產品生產線,擴大了研發中心的投入;還有一些國家推動產業和資金回流,出臺涉華投資限制措施,干擾了正常的跨國投資決策,部分跨國公司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將部分新增投資分散至其他國家。
一些沒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撤出了,但更多技術含量高的外資進來了。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962.9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7%。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98.7%、40.8%和21.9%。引資結構發生積極變化,體現了國家出臺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發展、擴大制造業引資等一系列政策的成效,也是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努力引進高質量外資的結果。中國始終對外資充滿善意,也一直把外資企業作為中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當下還是未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獨一無二,創新應用場景豐富,高素質人才充沛,全球競爭力顯著。作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為世界產業繁榮注入了新動能,為跨國企業構建全球競爭優勢提供了新機遇,依舊是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歷史將不斷證明,選擇中國就是選擇未來,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外商投資是市場行為。既然是市場行為,那就不可能始終四平八穩、波瀾不驚。稍有風吹草動,就炒作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既不合經濟規律,也不符合實情。當前,跨國公司正以“提質換擋”的投資擁抱中國市場,因為“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