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當前,我國金融業整體運行穩健,防范金融風險的底座愈加堅實。接下來,還需加力補齊短板,為金融業平穩健康運行保駕護航。
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
2024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縣域監管支局統一掛牌,標志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系統“四級垂管”架構正式建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金融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此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堅持依法合規開展監管,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推動構建全覆蓋、無盲區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
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這“五大監管”是做好新時代金融監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金融監管部門新的使命。業內人士表示,“五大監管”是一個三縱兩橫的矩陣體系,是多維立體的監管架構,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是一個有機整體。以持續監管為例,這要求監管須覆蓋金融機構全周期、金融風險全過程、金融業務全鏈條。
為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法治建設,金融監管部門加快補齊短板。去年5月,金融監管部門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貫徹落實舉措。會議提出,要全面落實強監管嚴監管要求,真正做到“長牙帶刺”、有棱有角。要著力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加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莫秀根表示,金融監管部門通過完善金融法規和政策,推動并強化“五大監管”體系,明確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則和底線,為現代金融監管指明了方向。在防范金融風險的過程中,這些舉措涵蓋金融機構的準入、經營、退出等各個環節,能為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明確的方向和預期,減少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從而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聚焦重點領域化險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金融監管總局日前召開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加快推進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擴圍增效,支持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積極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密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這為2025年金融風險防范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李佩珈表示,2024年,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按照中央要求,持續做好重點領域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工作,重點領域風險明顯收斂,金融機構穩健性持續提高,商業銀行不良率運行在較低水平,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李佩珈表示,一是中小銀行改革化險駛入“快車道”,高風險機構數量明顯下降。央行發布的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顯示,2021年至2023年,高風險金融機構呈逐年下降趨勢。二是房地產業不良資產風險得到控制。2024年以來,我國持續加大房地產領域支持力度,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等一系列增量政策的落地更是為樓市穩信心、穩預期創造了良好條件,部分城市二手房市場已經開始企穩,房企信貸融資環境改善,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三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明顯減少,舉債成本大幅下降,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得到極大緩解。
盡管當前一些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加力補齊短板,為金融業有序運行保駕護航。專家表示,房地產企業、中小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的風險出清還需要時間,防控金融風險的任務依舊艱巨。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金融風險與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相互交織、密切聯系,必須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推動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配合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統籌抓好化債和發展。因此,金融監管的重點除繼續做好風險防范與化解工作外,還應更加注重以發展的方式、改革的辦法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監管環境。
增強風險抵補能力
增強和應對金融風險的抵補能力,必須有抵御風險的“家底”,這是化解風險的保障。當前,我國金融業應對風險的底氣如何?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整體充足。2024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7.1萬億元,較上季度末增加830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09.48%,較上季度末上升0.16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這彰顯了我國銀行業運行穩健、抵御風險能力足夠強大,也為我國應對金融風險提供足夠的底氣。金融機構在面臨市場不確定性、信用風險、利率波動等外部沖擊時,其自身的資本充足率和風險抵補能力不足,容易在市場動蕩時暴露問題。一旦金融機構的風控體系不健全,或是資本儲備不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
為此,葉銀丹表示,金融機構應提升資本充足率,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在風險管理方面,金融機構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審計、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并應對潛在的風險,確保其能夠有效應對經濟波動和市場不確定性。此外,金融機構應強化服務實體經濟,注重提高自身的風險抵補能力。
近年來,銀行對于小微企業、新興產業等實體經濟的支持,已成為防范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戰略。在浙江臺州市,銀行積極下沉金融服務,引導轄內支行助力小微企業發展。路橋農商銀行螺洋支行等中小銀行深入走訪并了解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加大信貸資金供給,打通普惠金融惠企利民的堵點和痛點。專家表示,金融只有充分融入實體經濟,才能盤活整個經濟循環系統,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進步。
莫秀根表示,實體經濟中的中小微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毛細血管,是創新的主要源泉和就業的重要載體。然而,它們往往面臨著融資難等問題,一旦遭遇經濟波動或市場沖擊,便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及時有效的金融服務對于化解這些風險、增強實體經濟的抗壓能力至關重要。通過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從而保障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運行。
專家表示,在持續加強金融風險化解的同時,監管部門還應重視引導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推動經濟運行向上向好。李佩珈表示,要引導金融機構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全方位擴內需,助力實施消費提振行動;引導保險、理財資金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積極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動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落地落細落實,有效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等。銀行業要準確把握監管要求,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作用,在推動穩經濟、惠民生、促轉型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大成果。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