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監管部門引導穩步降低公募基金綜合費率,讓利于基民,還有強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的綁定,破解公募基金“旱澇保收”模式。
近日,東吳基金劉元海旗下一款產品因不達“價值線”,8年未收取管理費引發外界關注。據wind數據,劉元海管理的基金規模59.9億元(合并份額計算,下同),占東吳基金權益類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下同)近70%,稱得上在東吳基金的權益類產品中“獨挑大梁”。
自2020年以來,東吳基金至少已有9位權益類基金經理離職,旗下超20只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不足3年,人員流失明顯。據wind信息,近年東吳基金多位新手管理的基金大幅虧損超50%,其中有兩位基金經理去年“回爐再造”,轉任行業研究員。
基金8年不達標未收管理費
Wind數據顯示,東吳基金劉元海管理的“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基金于2015年7月1日成立,成立9年多以來,該基金僅在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分別收取了856.6萬元、21.4萬元管理費。此后8年,截至2024年上半年,該基金管理費均顯示為零。
東吳基金對“東吳新趨勢價值線”設置了“價值線”作為管理費收取和風險控制的參考依據。即在“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單位資產凈值低于價值線期間,東吳基金將對該產品全部資產暫停收取基金管理費,直至單位資產凈值不低于價值線。
據基金合同,該基金的“價值線”是一條以0.90為起點,每隔固定周期(180天)進行調整,每期期初根據上期末價值線數值和上一周期的凈值增長率的一定比例(70%提升率),來確定本期的價值線,本期內任意一天對應的價值線數值可根據價值線公式得出。如果上期凈值增長率為零或負增長,則本期價值線保持上期期末水平。
由于“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單位凈值連續8年低于“價值線”,因此未能達到收取管理費標準。據wind信息,“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先后由戴斌、程濤、劉元海三位基金經理管理,前兩位在該基金的任職回報在同類排名中均幾乎墊底,管理時間均在兩年左右。2019年1月,“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單位凈值一度累計下跌超64%,淪為“三毛基”。2019年4月,劉元海接替程濤掌管該基金,該基金凈值逐步回升。
截至2025年2月11日,“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單位凈值已經回升至2.0418,最新規模5.6億元;劉元海在該基金上的任職總回報達302.7%,任職年化回報為27.2%,在1669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四。劉元海管理下的“東吳新趨勢價值線”業績可謂優異,但依舊多年未能收取管理費,很難說不是在給前兩位基金經理“填坑”。
劉元海獨挑權益“大梁”
事實上,從規模上看,“東吳新趨勢價值線”并非劉元海的主力產品,該基金當前已經暫停大額申購,單個基金賬戶對該基金日累計申購和轉入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該基金近年份額并沒有太大增長。
公開簡歷來看,劉元海于2004年加入東吳基金,此后十年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據wind信息,劉元海當前在管5只基金,均為權益型基金,總規模達59.9億元,占東吳基金權益型基金規模比例達68%;其中,“東吳移動互聯A”規模最大,達46.9億元。在東吳基金的權益類基金上,劉元海可謂“獨挑大梁”。
此外,wind數據顯示,劉元海在管的5只基金中,4只其管理時間超過1年的產品任職年化回報均超10%,均擠進同類基金前十,“東吳新趨勢價值線”“東吳嘉禾優勢”基金的任職年化回報均超20%。
基金經理流失明顯
公開資料顯示,東吳基金成立于2004年9月,至今超20年。截至2024年末,東吳基金管理規模400億元,在162家公募機構中排名94位;據wind數據,在同年成立的券商系公募機構中,東吳基金管理規模最小,其中華泰柏瑞、東方基金等管理規模已經破千億。2024年上半年,東吳基金實現營收6900萬元,凈利潤-200萬元,同比分別下滑6.2%、150.6%。
Wind數據顯示,當前東吳基金在管產品中,權益類基金88億元,占比僅22%,債券型基金166.2億元,貨幣型基金112.7億元,分別占比41.6%、28.2%。一般而言,權益型基金主動管理性更強,更能跑出產異化,管理費也相對更高。從各類基金發展看,東吳基金的權益型基金是個弱勢“科目”,其中原因從近年東吳基金頻繁的人員流動上或可窺一二。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在資管界頗具聲望的鄧暉出任東吳基金總經理,并帶來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20年,東吳基金引進了多位人員,如原中銀基金副總經理陳軍、原中銀基金權益投資部副總裁鄔煒、原中銀基金投資經理劉浩宇。
不過,鄧暉任職期間也是東吳基金旗下基金經理離職的高峰期。Wind信息顯示,2020年,包括付琦、朱冰兵、張能進、戴斌、周鑫懌、秦斌、王立立等七位權益型基金經理陸續離職;此后,彭敢、鄔煒也分別離開。
有分析認為,鄧暉的改革和人才引進并未達到預期效果。2020年至2021年,A股市場出現結構性牛市行情,權益型基金凈值普遍增長,而在2020年,東吳基金管理規模不增反降,四個季度均位于200億元以下,最低時降至三季末的114億元。2022年12月,鄧暉也離開了東吳基金。據wind數據,截至2月11日,東吳基金旗下超20只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3年。
多位新手任基金經理業績不佳
在一系列人才變動后,劉元海當前已經成為了東吳基金任職年限最長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12.4年。除劉元海,東吳基金在任的權益類基金經理還有周健、趙梅玲、劉瑞、毛可君、張浩佳、譚菁、徐慢等,其中后四位在擔任該公司基金經理前,均未有管理公募基金經驗。
據wind數據,東吳基金近年啟用的多位新手管理權益型基金的業績并不理想。比如張浩佳管理東吳價值成長A兩年,任職回報率為-16.7%;毛可君管理東吳智慧醫療量化策略A、東吳雙三角A、東吳醫療服務A超3年,三只虧損接近或超50%。譚菁、徐慢任基金經理還不滿一年,任職總回報均處于虧損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6月,東吳基金宣布,管理東吳安盈量化混合、東吳安享量化混合的基金經理王瑞離任,轉任行業研究員;管理東吳阿爾法、東吳新經濟混合的基金經理丁戈離任,轉任公司高級行業研究員。公開簡歷顯示,兩人出任東吳基金的基金經理前,同樣沒有管理公募基金經歷。
Wind數據顯示,王瑞管理東吳安享量化混合A的任職回報率為-55.5%;丁戈管理東吳新經濟混合A的任職回報率為-69.2%,管理東吳阿爾法A的任職回報率為-53.5%。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