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險保費貴、投保不易、續保更難,如何破解?近日,包括金融監管總局在內的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分別從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創新優化新能源車險供給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解決投保痛點,以更好滿足新能源車主需求。
一邊是車主喊貴,一邊卻是險企喊虧,新能源車險市場遭遇“兩難”困境。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車均保費為4395元,比燃油車高63%。而另一權威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57億元。有必要追問,高企的保費緣何不能填補險企的巨大虧損?
這就要從新能源車險的高賠付成本談起。數據顯示,新能源車均風險成本是燃油車的2.2倍,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行業平均水平在107%左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一些新能源車型更加追求集成化設計,進而出現“撞傷一點,維修一片”的“大修”情況;再比如,新能源汽車大量采用原廠配件,維修和零部件供給渠道相對有限;此外,新能源車中的營運車占比高出燃油車10個百分點,但是又以非營運車輛投保,無形中也拉高了賠付成本。凡此種種,均使險企面臨不小的承保虧損壓力,直呼干“賠本買賣”。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3000萬輛,并呈高速增長態勢。更好解決新能源車險供需矛盾,實現“愿保盡保”,不僅關乎新能源車主的利益,也關乎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的一項重點改革任務,便是協調相關部門,加強政策協同,從源頭降低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而這正是解決新能源車險業務痛點的“治本之策”。看具體舉措:一方面從供給端入手,探索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豐富新能源汽車維修零部件供給渠道和類型,以有效降低維修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從消費端解題,引導消費者培養良好用車習慣,以推動降低車輛故障率和交通事故發生率。
同時也要看到,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具有獨特的動力結構、空間結構,加之其更多地被用于營運的客觀現實,這些均要求新能源車險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優化。從引導保險行業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和平臺,到支持新能源網約車根據實際運營情況靈活投保,再到研究探索“車電分離”模式汽車商業車險產品……《指導意見》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舉措,旨在更好滿足不同車主的多元化投保需求。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新能源車險也應迎頭趕上。有理由相信,在“改革發力”“政策加力”的利好之下,車主投保不再成為“老大難”,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定能越來越好。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