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百億票房,是一位位觀眾“用腳投票”,以熱烈而正向的反饋一點點托舉起來的。“哪吒”有漂洋過海到好萊塢講故事的能力,也有試試成為更好的自己,乃至將世界變得更好的信心。同樣,中國有發展進步的能力,也有表達自己,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自我形象的信心。
《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票房于13日晚成功突破百億大關,這不只開創了中國影史票房紀錄,也是“第一部達到這一里程碑的非好萊塢電影”。無數“自來水”為國產動畫電影的出圈驕傲自豪,感慨“百億有我”!
上映半個月,《哪吒2》一路高歌猛進。誠如網友們所言,這部片子“劇情夠贊!特效夠頂!精神夠燃!”從制作水平上講,該片不僅實現了從傳統手繪到智能工業化的跨越,更以“動態水墨渲染引擎”等自主技術突破,將東方美學的寫意基因注入現代動畫工業生產,為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體驗。與此同時,這個“不知天高地厚”、想試試“改變世界”的動漫形象,激發了許多人的共情共鳴。“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示讓許多觀眾感言:哪吒鬧的是龍宮那片海,卻鼓舞我們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海海”。
毋庸諱言,在鮮花與掌聲之外,輿論場上也涌動著一些噪音雜音。比如,有人質疑《哪吒2》的票房與作品含金量,稱就算創造了歷史,那也是在單一市場實現的,再熱鬧也純屬中國人的“自嗨”。這種論調的配方非常熟悉,說白了,是對中國市場、中國觀眾、中國文化的一貫貶低。必須看到,中國市場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單一市場,有龐大的具備審美能力和判斷標準的觀眾群體,這是巨大的財富,也是文化產品迭代升級的根基。《哪吒2》的百億票房,是一位位觀眾“用腳投票”,以熱烈而正向的反饋一點點托舉起來的。扎實的口碑與票房,就是哪吒最好的“萬龍甲”。中國電影當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一些人認為在中國市場的口碑與票房“雙豐收”沒有意義,難道中國人的錢不是錢,中國人認為的好看不是好看?
與“慣黑派”的棒殺相對的,還有“陰陽派”的捧殺。《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借著《哪吒2》的輝煌說事兒,分析“中國人正在拋棄好萊塢”,進而渲染中國的“排外形象”。可說起來,要論對彼此文化產品,比如電影的熟悉程度,中國觀眾不知要高出美國觀眾多少倍,對西方經典大片更是如數家珍。不僅如此,隨著“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民眾對于外國的基本國情與風俗習慣,也都有大概的認知。反倒是很多外國人,通過如小紅書“對賬一夜”的偶然機會,或者直到自己實地“China Travel”之后,才全方位刷新了對中國發展狀況、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等的印象,進而幡然醒悟“被媒體騙慘了”。這究竟是誰在設障、誰在排外?
至于“拋棄好萊塢”之說,那更屬于自曝其短。某種意義上,文化產品是實力與信心的映射,如果說過去美國大片的風靡,特別是“美國拯救世界”的橋段深入人心,可以被視為美國夢的強勢輸出及全世界對“山巔之城”的真實崇拜。然而這些年,“西方之亂”就擺在眼前,真實世界的美國夢一地雞毛,好萊塢編劇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恢復世界對“燈塔”依然明亮的信心。更何況,為了所謂“政治正確”,如今的好萊塢大片還不斷“夾帶私貨”,連美國本土都瘋狂吐槽,難道還指望全世界依然為之買單?應當說,世界正在完成對西方的祛魅,優秀作品當然值得尊重,先進技術當然需要學習,但世界人民也不是只能為好萊塢作品點贊。“排外不看好萊塢”這種鍋,哪吒不背,中國不背,世界也不會背。
今天的中國,在突破與超越的路上勇毅前行,既有挑戰亦有驚喜,還會永遠伴隨著“棒殺”“捧殺”的聲音。無論是以傲慢與偏見行貶損打壓之能事,還是明贊暗踩給中國樹敵拉仇恨,都不過反映了一些人的狹隘與焦慮。這些年來,全球力量格局深度調整,“東升西降”態勢明顯,發展引擎迅速東移,這對于某些以優越文明自居的西方中心主義者,自然是難以接受的。眼見各個賽道新秀崛起,壟斷性優勢不復存在,篤信零和思維、不容各美其美的他們,內心的酸澀更不斷外溢成暴戾之氣。但這些明槍暗箭、聒噪詆毀,又有什么要緊的呢?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哪吒”有漂洋過海到好萊塢講故事的能力,也有試試成為更好的自己,乃至將世界變得更好的信心。同樣,中國有發展進步的能力,也有表達自己,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自我形象的信心。新的傳奇正在繼續,這段故事是什么模樣,決不由任何其他人定義。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