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元的電磁爐、300元的貂皮大衣、800元的三無“旗艦手機”……據媒體報道,部分中老年人沉迷直播間“買買買”,甚至對很多“一眼假”的商品深信不疑。
誠如網友吐槽的,拆開父母的快遞盒,時常是“兩眼一黑”。一個個商品,不是質量不過關,就是毫無使用價值。更讓人捏一把汗的,還是養生“磚家”推銷的各類保健品。直播間里夸大其詞、“包治百病”,到手后又缺少生產批號、沒有生產日期,甚至成分與功效都很難匹配,根本不敢入口。
“你永遠猜不到父母看直播買了啥”,雖然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主打一個便宜,但“無效網購”多了,家里堆滿“留著糟心、扔了浪費”的物件兒,也是不小的損失。穩重靠譜、勤儉節約大半輩子的父母,怎么一進直播間就變得頭腦不清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直播間早就設計好了“請君入甕”的劇本。比如,一些平臺上線“看直播領紅包”獎勵機制,父母看中積少成多的提現,平臺則借機推送廣告、直播引流。面向“有閑有錢”的中老年群體,直播間賽道越分越細,從日用百貨到文房器玩,從形象管理到養生保健,“總有一款適合你”。加上“不買即錯過”“跑單就拉黑”的高密度輸出,很多年輕人都“把持不住”,難保父母不會瘋狂“剁手”。
面對種種問題,相關部門與平臺當然要守土盡責,但子女也要看到“無效網購”背后的心理需求。曾有媒體搞過調查,超四成受訪者直言,相比家人,父母更信任主播。于老人而言,子女忙于工作、疏于陪伴,主播的費心籠絡、噓寒問暖,讓他們獲得前所未有的社交滿足。這個意義上,只有年輕人多跟父母溝通,多講講網上的門道,老人獲得了足夠的關愛,恢復對生活的掌控感,無意義的網購才能少些。
“換位思考、有效幫助”,是處理親子關系的“通關”密碼,同樣適用于長大的孩子和老去的父母。幫助老人做好數字生活的主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也是社會之福。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