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2月13日發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介紹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并以專欄文章形式,系統梳理了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歷史沿革與創新,介紹了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的最新進展。
報告提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持續提升消費金融政策質效
報告提到,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長期、穩增長和防風險、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增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支持擴大內需、穩定預期、激發活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我國宏觀調控思路正在動態優化,向投資與消費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費轉變。”專家表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助力宏觀調控思路轉型,更大力度支持消費,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報告強調,要持續提升消費金融政策質效,加大消費重點領域需求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金融支持力度。
利率方面,報告提出,強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導,加強利率政策執行,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下降。
“經過多年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多次降準降息后,利率水平也處于歷史低位,將持續激發消費、投資需求。”專家表示,當前促進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仍面臨一定約束,未來關鍵是要把握好支持實體經濟和維護金融機構自身健康性的平衡,引導銀行樹立自主理性定價理念,避免過度內卷式競爭導致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
匯率方面,報告明確,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展望未來,專家表示,我國金融總量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其中,在各項增量政策的帶動下,今年1月金融數據有望在去年較高基數下,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對實體經濟保持穩固的支持力度。
貨幣政策工具箱不斷豐富
報告還以專欄文章形式,系統梳理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新情況,既包括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等傳統工具的歷史沿革與創新,也有新創設資本市場兩項支持工具的實施情況。
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專家表示,長期以來,央行通過靈活搭配使用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和公開市場操作這三大傳統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為支持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隨著貨幣政策框架轉型,貨幣政策工具也在與時俱進。“央行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并非一成不變,一直都在結合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和宏觀調控需要動態演進。”專家表示。
比如,近年來央行根據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創設了一系列再貸款工具,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金融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存續10項,再貸款余額6.3萬億元,支持范圍基本覆蓋金融“五篇大文章”。
“央行政策工具箱持續豐富,貨幣政策功能也會繼續拓展。總體看,整個工具體系會朝著更適應宏觀調控需要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方向完善。”專家表示,貨幣政策工具箱一直在不斷發展演變,對央行貨幣政策工具要動態觀察。不同情形下,央行會有不同的工具應對,甚至是創新實施一些新的工具。
將推動保險機構參與互換便利操作
報告專欄文章《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落地顯效》顯示,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簡稱“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從宣布到落地用時不到1個月,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初步建立起資本市場內在的穩定平衡機制,是中央銀行在拓展貨幣政策傳導、金融穩定功能方面的有益探索。
報告稱,兩項工具均內嵌逆周期調節屬性,在股市超跌、股價被低估時,行業機構和上市公司、主要股東買入意愿較強,兩項工具使用量會比較大;而到股價上漲、流動性恢復時,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回購增持的成本增加,行業機構換券融資的必要性也下降,工具使用量會自然減小。由此建立的內在穩定機制,有利于發揮校正資本市場超調、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支持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兩項工具已取得初步成效,下階段將不斷完善工具設計,更好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報告披露,截至2025年1月末,互換便利共開展2次操作,金額合計1050億元,支持證券公司自營股票投資規模明顯增長。截至2024年末,我國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近600億元;2024年披露回購和大股東增持計劃金額上限接近3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關于下一步政策安排,報告透露,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金融機構完善對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的全方位、綜合性金融服務,推動保險機構參與互換便利操作,并不斷優化相關政策,提升兩項工具使用便利性,更好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