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學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圖文并茂串起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足跡的科普讀物——《地圖上的“一帶一路”》,最近已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2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上揭幕首發。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秘書長劉衛東研究員擔綱《地圖上的“一帶一路”》主編,他在新書首發式上表示,為更好講述“一帶一路”故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團隊基于10多年的研究積累,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倡議緣起,從社會經濟背景到資源環境基礎,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到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精心挑選并制作系列地圖,以期為理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空間認知幫助。
因部分圖件在此前出版的相關專著中已有所涉及,所以,《地圖上的“一帶一路”》新書其實是將散落在相關學術產出中的地圖串起來,方便讀者更直觀地了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劉衛東介紹說,“一帶一路”合作已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同時,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各大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拓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團隊是國內外“一帶一路”研究時間最長、積累最豐厚的團隊之一。2013年9月,團隊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初步研究”并提交相關建議。同年11月,團隊牽頭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研究”。
此后,研究團隊陸續承擔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研究、“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進展第三方評估工作等;參與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其他一些地區的“一帶一路”相關規劃或實施方案的研究工作。這些工作讓研究團隊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緣起、愿景、理念、內涵、進展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2018年以來,在中國科學院“絲路環境專項”支持下,研究團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進行系統分析,對30余個建設項目進行深入研究,構建“一帶一路”建設理論基礎,相繼出版《“一帶一路”建設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視角》《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背景》《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等系列專著,并在此過程中研制出大量“一帶一路”相關地圖。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