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消費是居民服務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眼下,我國餐飲消費發展勢頭很“紅火”,線上預訂、私廚上門定制等消費新模式日趨成熟,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
總體來看,我國餐飲市場不斷迭代升級,消費者需求趨向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多方面。
一是餐飲消費國風文化屬性凸顯。隨著“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餐企業愈加注重在提供服務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如有的餐廳引進具有當地特色的文藝演出,還有的餐廳讓服務員身著漢服提供服務。
二是多元化、全時段服務品質不斷提升。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就餐需求,許多餐飲企業推出“新春不打烊”服務,為消費者提供品類多樣、特色鮮明的多種價位套餐,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外賣配送企業通過優化配送流程,確保運力匹配,有效地保障外賣配送需求。
三是消費者在關注“美味”的同時,更加注重健康。隨著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消費者追求健康低脂食品,注重熱量攝入情況和食材新鮮度。許多企業推出低脂高蛋白的創意菜、輕食菜品等,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養生需求。
四是餐飲品牌跨界聯名迅速發展。餐飲企業與影視、游戲、旅游等品牌推出跨界聯名產品,吸引消費者關注。如某餐飲企業與春節檔熱門影片推出聯名產品,使得人們在就餐時“年味”更加濃厚。
未來,政府、企業應協同發力,打造高水平的餐飲促消費活動,培育特色品牌,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在政府層面,加大針對餐飲消費的支持和引導力度。整合優質品牌資源,組織舉辦有特色的餐飲促消費主題活動,支持發放餐飲折扣券、滿減券,為消費者就餐提供更多實惠。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美食街區,推出精品美食游玩線路。積極培育一批“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加強宣傳推介老字號、民俗美食、飲食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地方小吃等特色餐飲,提升特色品牌知名度。舉辦優質的“跟著電影品美食”活動,推出“美食主題電影+美食品鑒”等新模式。不斷完善餐飲行業標準體系,以餐飲業標準提升推動服務品質升級。
在企業層面,推出更多優質的個性化、定制化餐飲服務。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和手段,推進餐飲數字化賦能,提升供應鏈效率,保證食材新鮮度和品質。針對全年齡段消費者健康需求,推出種類多樣的健康餐、養生餐等產品。不斷升級餐飲空間,打造特色主題餐廳,引進特色化文藝演出,持續改善就餐環境。有條件的企業可推出外文菜單、外卡支付等服務,為入境游客就餐消費提供更多便利。積極打造就餐抽獎、積分兌換等多種促銷活動,豐富消費者就餐體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