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2024年,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提出,更加關注經營主體的實際感受。近年來,南京市提出“企業感受度是第一標準”,廣州市要求“以企業獲得感為檢驗標準”,企業的實際感受已然成為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
為此,一方面,要加快轉變理念,提供高效貼心的服務。站在企業全生命周期來看,從注冊登記到生產經營,從融資貸款到人才引進,每個環節都影響著企業的感受。政府部門要從“管理思維”升級為“用戶思維”,多從“企業要什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變“政府配餐”為“企業點餐”。同時,不能只盯著規上企業、大企業,還要“目光向下”,更多關注中小企業的急難愁盼。通過主動調研、服務專員機制等,掌握各類企業的痛點、體制機制的堵點。在此基礎上,方能出臺直擊問題、精準有效的政策,提供與時俱進、貼心入微的服務。
另一方面,應規范涉企檢查,最大程度做到“無事不擾”。今年的“新春第一會”,多地提出推行涉企行政“檢查碼”,實現無碼不檢查、檢查必亮碼、查后可評價,企業反饋有望像網購評分一樣便捷。未來,還應充分運用好各項快速發展的智能技術,助力提升企業體感。例如,普及大數據篩查、智能預警、自動巡檢、態勢感知等技術,推廣遠程監管、非接觸檢查,實現無感監管的同時,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當然,重視企業感受并不意味著要無原則遷就企業的所有要求。各地仍需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堅持法治思維,在做細做優各項涉企服務的同時,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上持續發力。只有堅持“標本兼治、內外同修”,方能實現營商環境的實質性提升。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