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旅游保單的創新,到一個生態系統的構建,行業需要以更開放的思維打破服務邊界,以更精準的產品響應時代需求。當保險不再只是事后補償,而成為銀發族暢享品質生活的“通行證”,其所釋放的不僅是巨大的消費潛力,更是全社會對“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美好期待。
近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增開銀發旅游列車 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通過完善適老化旅游服務設施、增開特色旅游專列、優化旅游保險產品等舉措,進一步激活老年消費市場。
保險業如何以產品創新和服務優化為切入點,既為老年人構筑安全網,又為銀發消費市場注入新動能?
加強風險管理 直擊老年人消費痛點
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達到31031萬人。
龐大的老年群體,催生了巨大的養老需求。2019年至2023年,我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以約13.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3年已經達到7.1萬億元,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比約為6%。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51萬億元,占GDP的25.5%。
銀發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本應有力地催生商業健康險、長期護理保險以及意外保險等的需求。然而,從保險市場實際情況來看,保險產品與老年人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錯配。在保障范圍方面,保險產品的設計理念基于一般人群,未能充分考量老年人獨特的身體狀況和生活場景;在價格方面,保險產品往往沒有針對老年人的經濟特點進行合理定價。這些不周到之處直接制約了老年群體的消費意愿。
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專項部署,國家及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保險業支持銀發經濟發展。202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首次將“銀發經濟”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并指出開發覆蓋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費場景的專屬保險產品;建立老年醫療、護理等服務的保險支付機制。去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9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支持保險公司創新產品,統籌保險與健康養老服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企業需要從被動賠付轉向主動風險管理,通過精準識別老年消費場景中的痛點,將保險產品嵌入“食住行游購醫”全鏈條,使其成為釋放消費潛力的“助推器”。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保險行業在服務銀發經濟時,不僅要提供保險產品,還應積極與養老服務的各個環節相融合。比如,與養老機構合作,為老年人提供從健康管理、疾病治療到日常照料等全流程的保障,真正做到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駕護航。
農銀人壽總經理梅勵此前公開表示,銀發經濟是朝陽產業,老年消費將是國內消費市場的“藍海”。保險企業應提升養老產品多元化供給和創新能力、養老資產管理能力、養老服務整合能力,多維度滿足客戶全生命周期養老金融需求。
優化保險供給 解決老年人出游后顧之憂
在蓬勃發展的銀發經濟中,老年旅游正在從小眾市場走向主流市場。根據全國老齡委數據,銀發旅游人數已占全國旅游總人數的20%以上。隨著近年來“候鳥”養老方式的興起,一些旅行社專門推出了旅游產品“老年專列游”,這種出行方式較好地滿足了老年人休閑度假的需求,最大程度降低了旅途的奔波勞累。
2024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增開銀發旅游專列,對車廂進行適老化、舒適化改造,豐富旅游線路和服務供給。
而老年人口旅游意愿的增強,也對銀發旅游保險的保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強調,優化旅游保險產品。指導保險機構與旅行社、醫療機構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通過產品創新和規模效應降低銀發保險產品成本,豐富針對銀發群體的保險產品,擴大保障范圍和覆蓋人群,簡化理賠手續,提高理賠效率。作為這份文件的重點任務之一,銀發旅游保險產品的創新升級,有助于破解老年群體出游的后顧之憂。
當前銀發旅游保險市場的痛點集中在三大領域:一是高風險活動(如高原旅行、郵輪游)保障缺失;二是突發疾病處理流程煩瑣;三是理賠標準與老年生理特征脫節。
對此,部分保險公司已展開針對性突破,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優化銀發旅游保險產品。例如,有的險企推出老年人意外傷害綜合保險產品,涵蓋意外傷害身故、意外傷害醫療、骨折骨裂津貼、旅游意外等13項責任,對老年人群提供細致全面的保障和關懷;有的保險公司推出旅居體驗計劃,為老年客戶提供旅居相關的保障與服務。
相關調研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老年人旅游保險市場規模達96.45億元,全球老年人旅游保險市場規模為419.36億元,預計全球老年人旅游保險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818.96億元。我國銀發旅游保險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長期專注于旅游行業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樓嘉軍表示,老年旅游團產品需要充分考慮健康醫護等問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保險公司可與醫療機構、救援機構合作,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咨詢、緊急救援等個性化服務。在保險產品中增加如健康管理、康復指導等增值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關懷,提升保險產品的吸引力。
整合市場資源 構建銀發消費生態圈
銀發經濟的深化發展,要求保險業突破單一風險補償功能,向資源整合者、生態構建者轉型。這就要求保險公司既需縱向深耕“保險+服務”鏈條,也需橫向打通跨產業協同網絡。
在老年人健康管理領域,目前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通過整合市場養老機構資源,如簽約持續照護型養老機構,提供旅居養老、機構養老、照護機構養老等多種方式的養老服務,同時為老年人提供遠程問診、就醫協調、康復支持、上門照護等全方位服務,不斷拓展和優化“康養生態圈”建設。在資產端,保險資金憑借長期穩健的投資屬性,正成為銀發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3年商業保險機構養老社區項目建設數量(包括在建和建成)達129個。
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保險資金發揮其長期資金優勢,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投資與銀發經濟相關領域,進一步延長保險服務鏈,打通銀發產業鏈上下游。在符合投向要求,有效分散風險的前提下,應鼓勵保險資金通過股權、債券、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多種形式,為銀發產業提供中長期的低成本資金支持。
當前,銀發經濟正步入提質擴容的新階段。保險業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無疑應與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緊密結合。從一張旅游保單的創新,到一個生態系統的構建,行業需要以更開放的思維打破服務邊界,以更精準的產品響應時代需求。當保險不再只是事后補償,而成為銀發族暢享品質生活的“通行證”,其所釋放的不僅是巨大的消費潛力,更是全社會對“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美好期待。
來源: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