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孩馬雅先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拿到本科學位,后在劍橋大學拿到碩士學位。2024年2月,她放棄生物醫藥企業的工作,入職上海動物園,成為一名飼養員。當她的故事傳開,有網友評論“動物園是事業單位編制,妥妥鐵飯碗”,也有人說名校生當飼養員是“大材小用”。
名校海歸找工作,總是頗受關注。早些年,一位劍橋畢業生回國找工作,見了面試官怕提自己的海歸經歷,因為很多用人單位不敢接收她。后來,她到一所普通高校教務辦公室工作,同事當著她的面議論,“大材小用了吧”。這位女生為了自我緩解壓力,索性不再提自己的求學經歷。現在,上海動物園敢于接收名校海歸就業,名校海歸也敢于不避俗見去當動物飼養員,不恰恰說明理性就業觀的深入人心嗎?
何為理性就業觀呢?一是職業需求理性,能夠綜合社會需求,確定“我想干什么”;二是自我認知理性,知道“我能干什么”,能客觀地評價自我。二者兼有,才能鎖定與自己匹配的職業與崗位,打開職業發展新天地。而懷著理性的心態,你會發現,動物飼養員的工作并不簡單。早在2013年,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就提出,應聘飼養員的學歷應是碩士研究生。其園長說,飼養員不僅是照料動物、陪伴成長的護理人,也是研究生物繁育、疾病防治的“守護人”。比如,幼獸降生,給它們一個能“撒野”的家;動物離世,為“獐生”“熊生”寫一份專業的總結——不懂如何去做?有的地方亟待恢復物種,還要能幫人工繁育的動物回歸自然,不“專”、不“鉆”怎能完成?所以,何來的大材小用呢?只是一味求穩定,不敢“我的興趣我做主”,能把這些工作做到位?
青年人從容就業,少不了包容的社會氛圍。比如,大學生去一線“自找苦吃”,就別冷冷地批評這是浪費資源;大學生立志創新創業,切莫總是白著眼諷刺其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每個人的選擇都需要尊重,每一場青春之約都值得喝彩。這不正是就業環境更加包容、友好、多元的題中之義嗎?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