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的立牌、9元的吧唧、19元的手辦……二次元的風正在吹向折扣賽道。
日前,折扣零售品牌好特賣開始賣谷子了。其門店中二次元周邊產品占據了顯眼的對外展示區域,當中不乏《排球少年》《藍色監獄》《間諜過家家》《天官賜福》《原神》《未定事件簿》等熱門動漫和游戲IP的周邊商品。
據好特賣官方小紅書賬號透露,今年1月,公司率先在上海的3家門店開售谷子。好特賣的谷子產品正處于測試階段,熱門IP的谷子最低5元起步,進口日谷的價格較市面降幅達40%-50%。
涉足二次元賽道的同時,在折扣零售賽道面臨較大競爭的好特賣也在探索其他品類。2024年,其在上海等地門店嘗試服裝品類。12月,好特賣萬平城市奧萊店開業,銷售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服飾,及奢牌香奈兒等。同時,其也在境外持續拓展規模,截至目前已在香港開出3家門店,并宣布于2025年春季進軍日本市場。
延續其一貫的策略,好特賣的谷子銷售通過低價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門店內谷子陳列的面積很大,IP較為熱門,售價差不多對半砍。”一位上海的好特賣用戶表示。
據她介紹,店內《間諜過家家》亞克力牌售價5元、《排球少年》吧唧9元,《異人之下》盲盒24.9元,《豬豬俠》盲盒17.9元,對比原價15元、19元、69元和59元降幅均超過5成。
“谷子”一詞來源于英文“goods”的音譯,在日語中的發音與“谷子”相似,因此被中國的二次元愛好者廣泛用以指代周邊產品,包括各類手辦、毛絨、鑰匙扣、徽章、卡牌、掛件、立牌等。
近年來,中國二次元及其衍生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根據艾瑞數據,2024年,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達1689億元,較2023年增長超40%。CIC灼識咨詢《中國二次元內容行業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泛二次元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人。
在年輕群體中,“谷子”儼然成了新的“社交貨幣”。而好特賣已有的用戶基礎,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與二次元受眾高度重合。
此前,好特賣在盲盒賽道也早有布局,其收購泡泡瑪特、TOP TOY等品牌的過季、滯銷或庫存積壓谷子產品,以低價批量購入,獲得價格優勢。如Heyone黑玩旗下某款MIMI盲盒,過季后在好特賣售價為20多元/盒,而在TOP TOY原售價為69元。
好特賣于2020年4月在上海創立,憑借處理零食尾貨在折扣零售領域嶄露頭角。截至2024年11月,其在全國范圍內開設800多家門店,覆蓋100多座城市。
不過,隨著量販零食賽道迅猛發展,休閑零食行業發生較大變局,定位高端的良品鋪子們也“卷”向低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好特賣原有的低價優勢提出挑戰。
2024年,量販零食賽道的頭部品牌鳴鳴很忙集團零售額達555億元,另一家頭部品牌萬辰集團的量販零食業務預計在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00億元-330億元,三只松鼠也通過收購愛零食和愛折扣進軍量販零食賽道。
在此背景下,好特賣也在對品類進行拓展,并且野心不小。
2024年,好特賣開始探索服裝領域。好特賣聯合創始人郝康在今年1月的直播中介紹,好特賣從杭州到上海已經陸續試點了5家店。郝康表示,衣服品牌折扣市場規模龐大且尚未完善,對于創業者來說機會眾多,好特賣致力于打造成線下的“唯品會”,集團2025年也將重注這個項目。
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指出,好特賣擴品類是必要之舉,隨著消費市場的升級,越來越多的產品會走向線下,以好特賣押注的服裝為例,這是一個典型且優質的品類。“根據我們在線上的監測研究發現,2024年服裝的突破率在整體商品中占比頗高。線下的服裝門店未來會大幅的提升。而在拓展品類時,吸引消費人群參與、保持良好的性價比是很重要的。”
除了服裝品類的擴展,2024年12月,面積達萬平的好特賣超級倉在南京開業,定位城市奧萊。官方資料顯示,該店與超3000個品牌合作特賣,涵蓋食品、凍品、酒飲、家居、日化、男裝、女裝、運動、休閑、童裝童鞋、美妝、玩具等多品類,其中不乏安踏、阿迪達斯、太平鳥等知名品牌,部分品牌折扣在1折以下。同時,店內也囊括奢牌,香奈兒某款包包售價30000多元。
這也意味著好特賣在品類上對過剩尾貨進一步整合。目前,好特賣采用“買手+算法”的選品模式,擁有300+買手進行全球采買。好特賣聯合創始人張寧在2024年的公開演講中表示,好特賣的定位是“軟折扣”,即尾貨折扣,“我們的采購價是沒有標桿的,主要和產品的有效期、貨量、品牌相關。”
尾貨供應鏈在價格上具備優勢,但也同時具有貨源的不穩定性等問題。同時,由于尾貨市場尚不成熟,有關產品質量的投訴不斷。
2023年4月,上海浦東警方破獲一起涉嫌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查獲假冒知名品牌洗發水、沐浴露、防曬霜15萬余瓶,涉案金額1700余萬元,好特賣門店也在售假之列。張寧曾回應稱,這是由于好特賣的經銷商受騙所致。8月,好特賣也在抖音做出回應,稱公司已經聯合品牌方和警方共同打假,并對相應違規供應商追究責任。
2023年,好特賣GMV達50億元,其中美妝護膚相關約6-7億元。而作為重點品類的美妝,在尾貨供應鏈上亦存在漏洞。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