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嚴監管下,一批歸口于地方金管局管理的非銀機構正加快洗牌中。今年以來,截至目前已有湖南、江西、福建、重慶、湖北等多地發布清退、注銷地方小貸、擔保等地方金融組織的公告。其中,僅湖南一地就公示了82家擬清退的“失聯”“空殼”地方金融組織名單。
1月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網發布文章稱,128家參加廣西年審的小額貸款公司中,101家合格,占比78.91%,另有25家限期整改,2家不合格。這或意味著,至少2家小貸公司將被清退。
1月6日,湖南地方金融管理局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防范化解地方金融組織風險,凈化行業發展環境,該局開展了全省失聯、“空殼”地方金融組織排查工作,下發排查摸底文件,并就摸排結果與屬地地方金融管理部門進行了充分溝通,匯總形成失聯、“空殼”地方金融組織名單(第一批)。名單包括82家機構,其中小額貸款公司16家、融資擔保公司9家、融資租賃公司44家、商業保理公司5家、典當行8家。
另外,1月3日,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發文稱,同意武漢市江岸區長發誠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變更名稱和經營范圍的方式退出小額貸款行業,終止其小額貸款經營資格。同日,重慶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也公布了重慶市小額貸款公司退出行業公示表,其中,重慶兩江新區信匯產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重慶兩江新區渝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紛紛注銷小額貸款公司試點資格,退出行業后,不得再從事小額貸款相關業務。
對于名單上的“失聯”“空殼”機構,地方金融管理局要求其及時辦理變更手續,清理相關標識和名稱,并明確變更后的公司名稱和經營范圍中不得含有金融屬性字樣或相關業務。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加強對地方金融組織的監管,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對此,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開年以來地方小貸清退潮加速是一種大勢所趨,反映出各地監管部門對小貸機構的排查、摸底及清退工作呈現日益常態化和基層化特征。從近年情況來看,監管部門重點關注小貸機構的業務運營情況、風險防控措施、合規經營情況等,同時也體現出“失聯”或“空殼”小貸公司以及違規經營的小貸公司正被持續清理出市場,行業洗牌正在加速。
加快清退的背后,預示著上述非銀機構數量的持續減少。以小貸公司為例,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國小貸公司數量已減少至5257家,從業人員減少至44771人,貸款余額為7533億元。與2023年末相比,小貸公司數量減少了243家,從業人員減少了3290人。另外,2025年已有湖南、內蒙古、福建、重慶、湖北等多地發布清退、注銷地方小貸等地方金融組織的公告,涉及清退的小貸公司超20家。
“近來多家機構退出小貸業務,除各企業自身轉型需要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近年來,監管部門積極推出小貸行業壓降存量政策。”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直言,
2024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的通知》,要求對地方金融組織的類別和機構總量只減不增,對機構數量過剩的行業,繼續推動壓降存量。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正式發布《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從規范經營行為、強化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細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例如,明確小貸公司業務范圍及貸款集中度比例要求,優化單戶貸款余額上限標準;細化關聯交易管理要求,明確不良貸款劃分標準;對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營銷宣傳等作出規范等。
對此,蘇筱芮表示,從近年情況來看,監管部門重點關注小貸機構的業務運營情況、風險防控措施、合規經營情況。小貸公司需要依照相關新規條款及時作出調整,從頂層建立健全內控機制,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及市場需求來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