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6 日,港股在短暫的一日休整后重拾漲勢,恒生科技指數盤中突破 6000 點,創下 2022 年以來新高。隨著港股一路高歌猛進,內地資金也加速南下,其中就包括大舉買入港股的基金。
數據顯示,無論是公募基金重倉持有的港股標的市值,還是港股在公募基金重倉股中所占的權重,都創了歷史紀錄。
在本輪港股回升的行情中,南向資產的參與度持續加碼,對港股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2 月 25 日,受相關因素影響,港股低開,但最終低開高走。當日,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 220.33 億港元,該金額為年內次高,同時,當天南向資金成交額占恒指成交額的比例達到了 48.68%,接近半壁江山。2 月 26 日,南向資金繼續大筆流入,帶動港股在短暫的一日休整后便重拾漲勢,當天恒生科技指數大漲 4.47%,全天南向資金凈流入 104 港元,成交額占比 46.88%,其中在多個龍頭個股上的成交占比已經超 50%。更早一點的 2 月 17 日,當天南向資金成交額高達 2006.71 億港元,占當天恒指成交額的 50.13%,突破 50% 的大關。
有私募機構旗下基金經理在致投資者信中表示,南向資金對港股的定價權和在港股市場中的話語權不斷抬升,南向資金持續流入顯示了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如果每年 8000 億港元的南下資金持續 2—3 年,港股定價權必然會掌控在內地資金手中。2024 年第四季度,內地投資者在香港交易額的占比提高至創紀錄的 45%,如果這種趨勢持續,2025 年很有可能超過 50%。” 截至目前,成交額占比超 50% 的目標已經實現,同時,截至 2 月 26 日,南向資金年初至今已經凈流入港股 2496 億港元,較往年同期大幅增長。
有證券首席策略官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南向資金將繼續成為驅動港股上漲的重要力量。認為,內資和外資的資金成本差異為南向資金的流入提供依據,內地利率持續處于較低水平,而美國則維持高利率,導致以中債為錨的港股股債收益差很高,以美債為錨的港股股債收益差偏低。因此內資流向港股的意愿顯然較外資更強,考慮到美國今年大概率降息節奏放緩,預計這種現象還會持續較長時間。
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基金是南向資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此次港股回升的重要力量。根據數據統計,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重倉持有的港股標的市值合計 4692 億元,創下歷史紀錄,環比增長 1.03%,同比增長 38.12%,皆高于恒生指數及恒生科技指數同期漲幅。
港股在公募基金重倉持股中所占的權重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重倉持有的股票資產合計 3.22 萬億元,其中,港股占比 14.57%,刷新歷史新高。2020 年至 2023 年,該項權重分別為 8.27%、7.82%、11.63% 及 11.50%。
部分公募基金更是將港股倉位提升至歷史極值。比如,有的基金港股倉位由去年三季度末提升至四季度末,達到歷史之最;有的基金港股倉位由去年三季度末提升至四季度末,再度突破歷史最高值。
有基金經理表示,相較于 2020 年的 “南下奪取定價權”,現在的市場情況明顯不同。一方面,內地投資者在整個港股持倉的比例足夠高,高到它已經逐漸變成內資的存量市場。近年來,很多的機構投資者在更加積極地參與港股投資,無論是純港股基金,或者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基金產品,內資在港股中投資占比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會改變港股的市場屬性,港股可能會慢慢從純離岸市場,變成一個半離岸市場,未來的波動、震蕩,尤其是向下的風險會比過去要好一些。另一方面,港股市場的定價審美一定程度上越來越像 A 股。比如一些純成長類的標的,在純外資的體系里不太可能是現在的股價,但因為內資對于高成長性的看重,所以這些公司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在較高的估值體系里面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也證明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港股市場上的一部分定價權是在內資手上。
除了以基金為代表的內資大量涌入,近期,多家外資機構唱多港股,全球資金的 “補倉” 或將為港股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內外資合力共振。
有基金指出,近期,被動外資加速流入港股,主動外資延續流出但規模縮小。截至 2 月 19 日,港股市場獲得被動資金(ETF)加速流入,被動外資流入規模從前一周的 5.4 億美元升至 9.1 億美元,以專注投資中國和中概股的基金為主,符合投資者用這兩個指數工具博弈科技行情的特征;主動資金(Long-only 為主)流出收窄,流出以專注中國和新興市場的基金為主,流入以中概基金為主。
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 月 14 日至 20 日期間,對沖基金加大了對亞洲股市的押注意愿,目前已升至 2016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A 股和港股占資金流入的近一半。
“低配是機會,再平衡是趨勢。” 有基金認為,全球資金的 “補倉” 將為港股尤其是港股互聯網板塊注入新的活力,最終支撐本輪港股互聯網行情有 “質” 也有 “量” 地健康上漲,當前南向資金定價權來到 40% 以上,內外資情緒共振或仍有后勁。
不過有研報指出,外資對港股的作用主要是脈沖式的。從去年 5 月、9 月兩次行情都可以明顯看到,外資短期因為某些原因快速流入后,一旦邏輯反轉,對沖基金也會持續賣出,而在相關政策變動后外資面對的國際關系不確定性是更大的,因此后續一旦出現宏觀層面的黑天鵝,外資的態度也會改變,不宜作為港股市場資金面的基本盤。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