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六小龍”科技突圍,到上海張江“硬核創新”、南京紫金山實驗室“6G通信關鍵技術”突破,再到蘇州工業園區“智造升級”、合肥“量子大道”全球領跑,長三角地區正以“一體化”和“高質量”為主題,崛起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新高地和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如何乘勢而上,以金融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生態,浙商銀行給出了答案。
2月28日,浙商銀行聯合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浙江省金融業發展促進會等6家機構發出倡議,支持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生態,明確提出要共同構建多層次產業金融服務體系、共同優化科技金融支持機制、共創縣域綜合金融服務新模式。
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表示,浙商銀行將以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為切入點,從杭州臨平出發,向長三角乃至全國推廣,推動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從1.0向2.0、3.0迭代升級,更好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日,浙商銀行南京分行與南京、揚州、鹽城、南通等轄內多家區縣簽訂縣區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合作協議,推廣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的3386臨平模式。
何以杭州,區縣優良營商環境助科創企業出圈
近期,“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云深處科技、宇樹科技等6家硬核科技企業以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驚艷外界,引發“為何杭州能培育六小龍”的廣泛探討。分析認為,“杭州六小龍”的成功,離不開所在區縣營造的集政策、資金、服務和配套等為一體的優良營商環境。
此外,省市兩級政府實施的“人才高地”戰略疊加產業扶持政策,構建起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了解到,在這片創新熱土上,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深度參與創新生態建設,通過踐行金融顧問制度、打造縣域綜合金融生態等創新舉措,為科創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浙商銀行推出的“人才評分卡”“科創積分貸”等已累計為杭州科技型企業提供超3600億元融資支持,助力硬核科技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以臨平區為例,這里既有傳統制造業基地,又聚集著數字經濟新業態,多元產業形態為金融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據悉,結合臨平區實際,浙商銀行聯合地方政府構建“政府指導+金服會賦能+金融機構參與”的三方協同機制,創建“區縣金融運行質量指標體系、金服寶·小微數智平臺和財富管理N課培訓課程”三大工具,有效完善政府平臺融資模式、促進企業成本迭代下降和社會金融意識整體提升,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數據顯示,該行通過數字化手段已累計服務長三角中小企業超15萬戶,助力區域科創生態持續優化。
金融賦能,探索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路徑
長三角三省一市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17%的人口,集中了全國70%的百強縣,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其能否抓住機遇,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新高地和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專家學者紛紛給出肯定答案。
浙商總會顧問鄭宇民表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地理區位和產業布局基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金融將提供重要動力,要堅持把功能性放在首位,積極踐行“善本金融”理念,發揮金融要素優化區域金融生態作用,做好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共同編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錦繡藍圖。
陸建強認為,長三角經濟基礎雄厚,且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一個“創新無邊界、協同無壁壘”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生態,其“時”與“勢”已經具備。為此,金融業要牢牢把握基于回歸服務初心的功能定位變局、基于數字技術的數智化業態變局和基于存量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時態變局,以四大轉變提升金融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質效,從服務單個企業融資向服務整個產業生態轉變;從依賴不動產、抵押擔保式的“當鋪”金融向依賴數據、依賴算法的場景金融轉變;從以牌照為中心的專項服務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轉變;從“打獵式經營”向“種田式陪伴”轉變。
具體而言,聚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不斷迭代,是金融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有益探索。該制度已在全國74個區縣復制推廣,覆蓋全國22省。據悉,以浙商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將在長三角區域建立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試點,進一步復制推廣3386臨平模式,依托金融顧問制度,圍繞政府端、企業端、社會端等三大主體,用好三大工具,落實區縣金融風險體檢機制等八項舉措,探索創造縣域綜合金融服務新模式,當好企業的綜合金融家庭醫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和社會的反詐義務宣傳員,營造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生態。未來,將引入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好的金融創新,推動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從1.0向2.0、3.0迭代升級,更好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
當日,浙商銀行南京分行與南京市雨花臺區、鼓樓區、溧水區、浦口區,揚州儀征市、鹽城東臺市和南通海安市等七家區縣開展縣區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合作簽約。
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滴灌的同時,多位專家一致呼吁,政府、監管和金融三方加強協同,在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跨區域金融監管協同、搭建長三角金融信息共享平臺、探索區域金融一體化制度型開放等方面同向發力,開創一體化發展新局面。
(來源: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