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未散時,遠山如黛的輪廓里已浮起星星點點的鵝黃。當第一縷陽光刺破云層,300余畝青田驟然蘇醒——層層疊疊的油菜花在早春的風中搖曳,碎金般的花粉隨風散落,將海拔400米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坪盤村浸染成流動的金色海洋。挎著竹籃的農婦穿行花徑,布鞋沾滿晨露。
“去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但要讓‘小婺源’長盛不衰,還得在研學基地建設上加把勁。”坪盤村支書陳妲莎翻著沾滿花粉的賬本,眉宇間籠罩著輕愁。
這座藏在莆田崇山深處的全國旅游重點村,有著福建“小婺源”的美稱,卻曾經歷甜蜜的煩惱。福建坪盤綜合實踐基地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開華記得很清楚:2021年公司成立時,村里連標準化的農耕體驗區都沒有。到了2024年,他們建起非遺工坊、露營地、研學教育基地。
農行莆田涵江支行員工走訪福建坪盤綜合實踐基地有限公司,對接金融需求。蔡云萍/攝
文旅產業“三年培育、五年見效”的特性,讓這家民營企業在市場回暖時反被資金鏈繃緊。“就像看著滿山花開,卻找不到裝蜜的陶罐。”蔡開華稱。
農業銀行莆田涵江支行的文旅金融服務專班讓公司迎來轉機。該支行公司業務部經理陳麗芬帶著團隊在青石臺階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筆記本記滿油菜花期數據、民宿入住曲線和研學課程表。陳麗芬介紹:“文旅產業是慢生意,更需要金融‘及時雨’。”調研團隊在辦公室討論測算,最終敲定500萬元授信方案。
當看到擔保方式從“硬抵押”變為“軟信用”時,蔡開華的指尖微微發顫:“這筆錢能建起農耕博物館,孩子們就能摸著犁鏵聽鄉愁了。”
在農行莆田涵江支行文旅金融專班的記事板上,3家企業的融資檔案整齊排列。他們創新模式、提高時效,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產業鏈——從油菜花田到荔城華僑第一村,從土灶餐廳改造到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每筆貸款都帶著山野的溫度。數據顯示,2024年末,該支行文旅貸款余額達1013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民宿入住率的提升。
在采訪中看到,蔡開華帶著工人進一步建設完善研學教育基地,基地中農行送來的“惠農e貸”流程圖與褪色的蓑衣、竹編糧囤相映成趣。山風掠過金色花海,裹挾著金融春雨浸潤的芬芳,將“金牌旅游村”的招牌擦拭得愈發锃亮。
當城市孩童在田壟間辨認麥苗與韭菜,當銀發族在夯土墻前重拾鄉音,那些在賬本上跳動的數字,便化作連接過往與未來的虹橋,成為托起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