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要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浙江金融監管局推動轄內銀行機構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有效信貸供給,鼓勵用好用足首貸、續貸、信用貸等 支持方式,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助力企業跨省騰飛
在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血液”,精準賦能對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至關重要。2025年1月,農業銀行仙居縣支行成功向浙江得樂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得樂康”)發放8449萬元“破壁貸款”,為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動力。
得樂康是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保健品行業,擁有20余項國家專利,市場覆蓋歐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擴大產能、優化產業鏈布局,得樂康計劃在湖北宜昌投資成立湖北得樂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規劃建設占地200畝的生物科技產業園,項目總投資6億元,預計建成后年產值達20億元,可帶動當地就業超500人。然而,融資難題隨之而來,湖北當地銀行對這家“外來企業”缺乏了解,授信審慎,而仙居本地銀行受制于異地授信政策限制,難以直接支持省外項目。企業面臨“兩頭落空”的困境,項目推進一度停滯。
農業銀行仙居縣支行獲悉該企業需求后,迅速與湖北宜昌分行成立聯合服務專班,啟動跨區域協同服務機制,探索破解異地融資壁壘的新路徑。最終雙方采用“聯合盡調、分頭審批、協同放款”模式,確定1.7億元項目貸款額度,由兩家機構按50%比例發放貸款。
同時,為緩解該企業燃眉之急,該筆貸款通過系統內綠色通道,從方案設計到貸款投放,時間大幅壓縮,較傳統跨省銀團流程縮短40%,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超200萬元。
“以前總覺得跨省融資難,沒想到現在這么靈活,兩地一起出力,不僅速度快,還幫我們節省了一大筆成本,這是對企業發展的信任與支持,也讓企業能更好地從‘家門口’走向‘全中國’。”得樂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表示。
促進企業更新迭代
在民營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融資困境”始終是企業轉型升級道路上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當傳統金融供給模式遭遇轉型期中小企業的“高成長”特質,抵押物不足與融資需求旺盛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浙江昌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華建筑”)是一家從事建筑外墻鋼管生產及租賃的民營企業。當前,建筑行業正在進入“寒冬期”,該公司也面臨著生產規模急劇下滑、存貨不斷積壓的發展困境。
昌華建筑決定建設新廠房、購置新設備、引入新技術,推動生產經營模式的更新迭代。然而,由于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資金投入較大,該公司資產負債率直線上升,資金缺口逐漸增大,尋找合適的外部擔保難度不斷加大,傳統融資渠道已然對其關上了大門。
泰隆銀行溫嶺支行了解到昌華建筑的現實困境后,立即開展實地走訪調研,迅速為該公司量身定制500萬元的存貨抵押貸款和170萬元的國內信用證,通過盤活“庫存”轉變為“資產”,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同時,為了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該支行還提供了“倉庫就地監管”服務。通過引入專業第三方管理機構,對押品實施“機控+人控”的雙重管理,企業存貨資產無須移庫,既減輕了企業的運輸成本負擔,也強化了存貨安全保障。
“泰隆銀行的‘存貨抵押貸款’融資方案有效盤活了我們的存貨資產,還為我們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擴大生產規模、持續穩定經營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昌華建筑負責人滿懷信心地說,“今年,我們將把這筆資金用在原材料采購、技術改造、設備升級上,相信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一定會走得更好更堅實!”
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金融“活水”的精準灌溉對于破解企業融資瓶頸至關重要。2025年2月,農業銀行天臺縣支行成功向轄內某汽車用品有限公司發放500萬元“科技e貸”,助力其突破發展瓶頸,駛向更廣闊的市場藍海。
該企業扎根汽車用品生產與銷售領域多年,憑借持之以恒的創新與深耕,逐步成長為行業標桿,該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已躍居全國領先,產品遠銷大江南北,深受市場青睞。然而,隨著業務版圖的不斷擴張,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以及訂單交付周期的拉長,讓企業在資金周轉上遇到了難題。
農業銀行天臺縣支行了解到企業的困境后,迅速響應,第一時間派出專業團隊深入企業調研。團隊成員與技術骨干、管理人員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企業的技術優勢、市場布局以及資金需求。經過全面評估,該支行決定為企業提供500萬元“科技e貸”。該筆貸款采用信用方式,無須擔保。同時,為確保貸款資金盡快到位,該支行開辟綠色通道,簡化貸款審批流程,從企業提交申請到貸款發放,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
“農行的‘科技e貸’就像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該企業負責人興奮地表示,“有了這筆資金,我們不僅能按時采購原材料,保障訂單交付,還能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
在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的成效不斷顯現,一大批民營企業茁壯成長。下一步,浙江金融監管局將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引導轄內銀行保險機構持續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暢通民企資金鏈,助力民企融資提速。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