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浪潮席卷生活,如何讓老百姓遠離詐騙陷阱?當投資產品琳瑯滿目,如何讓金融消費者“買得明白”?當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如何以銀行“搭橋”,帶領三秦老少跨越“數字鴻溝”?
在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以下簡稱“陜西中行”)成立110周年之際,這家扎根三秦大地的“百年金融老店”,用一場跨越世紀的守護行動給出了答案——以“金融為民”為錨點,將消費者權益保護融入血脈,筑起一道有力度、有精度、有溫度的“金融安全防火墻”。
陜西中行員工在網點內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宣講。
合規銷售“透明化” 讓每一份選擇都有底氣
近日,市民劉女士在中行西安東新街支行購買理財產品時,客戶經理不僅詳細講解了產品、提示風險,還通過“雙錄”系統全程錄音錄像。“雖然環節有所增加,但每一步都有記錄,心里特別踏實。”劉女士的感慨,折射出陜西中行一直以來堅守合規銷售的成效。據統計,陜西中行近年來持續推行“一區雙錄”全覆蓋,2024年全省網點銷售合規率達100%,大大降低了客戶對“產品內容不清楚、風險不知曉”等情況的投訴量。
“合規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陜西中行個人數字金融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除“雙錄”外,該行還通過打造理財經理專業隊伍,創新推出產品說明書“白話化”、收益演示“場景化”、風險告知“案例化”,將晦澀的金融術語變成老百姓聽得懂的“大白話”。
當每一份合同都經得起“陽光檢驗”,金融消費才能真正實現“買者自負,賣者有責”。而在這場透明化進程之外,另一場關乎“一老一小一新”的保衛戰正在打響……
反詐防線“精準化” 守護“一老一小一新”錢袋子
近日,西安城東常春藤社區李大爺遭遇了“保健品充值”騙局。起初,老爺子“執迷不悟”,堅持要給對方進行大額轉賬,無論銀行網點的員工如何勸說都無濟于事。
“老先生,這是您辛苦一輩子的血汗錢,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您打我都行,總之就是不能打款!”中行西安咸寧路支行的大堂經理斬釘截鐵地說。直到民警聞訊趕來,當面拆穿了騙子的伎倆,李大爺才如夢初醒,待回過神來就連聲道謝:“謝謝中行的姑娘小伙,好險啊,多虧了你們!”
針對“養老詐騙”“校園貸”“新市民詐騙”三大高風險領域,在老年社區、高校、農民工集中區等點位開展“靶向宣傳”。2024年,陜西中行共開展“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商圈”現場宣傳活動752次。
“反詐不僅是技術對抗,更是人心爭奪。”該行個人數字金融部智慧賬戶團隊負責人陳明秋表示,以基層網點作為反詐主陣地,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宣講與演練結合,幫助一批又一批老百姓走出騙局“迷霧”,逐步樹立反詐意識。
陜西中行員工進社區開展金融消保知識宣傳。 (資料圖片)
當詐騙手段不斷升級,筑牢防線需久久為功。而比“守住錢袋子”更深遠的,是讓金融知識成為每個人手中的“終身武器”……
消保教育“長效化” 讓金融知識照見未來
在延安黃龍縣石堡鎮吉家河村,村頭大喇叭響起了中國銀行“流動金融課堂”的聲音。中行延安分行走進鄉村、深入百姓,利用面向鄉鎮“點對點、點對面”的智能化廣播系統,讓金融消費者八大權利、個人信息保護等知識點以“撒網式”路徑入腦入心。
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境外來賓支付服務中心,陜西中行首次面向境內外旅客開展“讓陜西像家,讓陜西是家”金融教育宣傳活動,惠及現場旅客、群眾800余人次。
進入2025年,該行提出提升金融消保質效“四種創新”: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數字化創新,探索通過大數據為客戶“畫像”,提升銀行客戶服務手段;金融知識教育宣傳創新,拓展消費者教育宣傳的渠道和方式;銀行內部消保培訓創新,通過典型案例、場景展示、“大家說消保”等多種形式提升培訓質效;消保管控流程創新,為基層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
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金融為民”,穿越110年的時代浪潮,變的是服務方式與手段,不變的是“與百姓心連心”的初心。金融的終極價值,不在于冷冰冰的數字增長,而在于每一筆交易背后的信任托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將繼續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三秦大地書寫“守護信任”的答卷——因為每一份權益的捍衛,都是對百年承諾的最好致敬。
來源: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