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銀行業仍然面臨息差持續收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挑戰,股份制銀行更是面臨大行業務下沉和優質城商行本地化優勢‘夾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這就需要我們結合自身能力的稟賦,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與戰略調整,不斷夯實長期穩健增長的基本盤。”3月17日,在A股上市銀行舉行的首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如是說。
從零售業務重塑到推進組織架構變革,深化戰略改革無疑是2024年主導平安銀行經營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從結果來看,冀光恒表示,雖然2024年平安銀行利潤微跌、凈息差收窄,但總資產穩步增長,成本管控成效顯著,資產質量維持平穩,付息率持續優化,改革進度符合預期。同時,他再度強調了平安銀行堅持“零售做強”的戰略定力。“目前,零售業務‘止血’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但實現‘造血’還需要時間。”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平安銀行全年實現凈利潤445.08億元,同比下降4.2%。營業收入1466.95億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利息凈收入 934.27億元,同比下降20.8%;非利息凈收入532.68億元,同比增長14.0%。2024年末,平安銀行資產總額5.7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3%;不良貸款率1.06%,與上年末持平。
強化零售業務風險管控
在平安銀行的戰略改革中,主動調整零售業務是重點,也是難點。從“成績單”來看,2024年末,平安銀行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4.1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0%。資產端,該行主動優化零售貸款業務結構,個人貸款余額較2023年末下降10.6%。負債總額5.2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1%;吸收存款本金余額3.5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7%。
據冀光恒介紹,過去一年,平安銀行經歷了高強度的工作,零售業務風險管控重新回歸銀行內部,管理模式也轉向數據化和統一化。“我們的風險門檻顯著提高,高利差、高風險的產品策略也得到了快速調整。”
從零售自營渠道啟動,到中風險產品推出,再到對公業務補齊“短板”,冀光恒強調,銀行改革在逆周期中需要保持3-5年的戰略定力,否則很難走出困境。除了積極調整業務結構,目前平安銀行也在推動管理層的梯隊建設。近期,平安銀行主管零售的行長助理張朝暉擬調任深圳分行行長,而原深圳分行行長王軍擬調往總行分管零售業務。“現階段,我們需要更有沖勁、更年輕、更具備宏觀架構能力的干部來推動改革。”冀光恒說。
展望未來,平安銀行表示,將堅定特色銀行發展道路,夯實零售業務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基礎。
具體到業務層面,平安銀行行長助理、首席風險官吳雷鳴在發布會上進一步表示,接下來零售改革的核心將是加大中風險產品的投放,包括以下兩個產品體系:第一類是以個人信用為核心的信貸產品,用于滿足個人消費或小額經營需求;第二類是以個人信用疊加小微企業經營數據和信用數據為核心的信貸產品,目前該產品仍在內部測試階段。“未來,市場將逐步看到我們這類產品放量。”
進一步壓降付息成本
近年來,商業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年報顯示,2024年,平安銀行凈息差為1.87%,較去年同期下降51個基點,穩息差依然是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
發布會上,平安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項有志表示,2024年該行息差下降較多,主要受零售貸款結構主動調整影響。這一調整在2024年基本告一段落。“從行業來看,2025年息差仍有一定壓力,但整體下降趨勢會放緩,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
在穩息差方面,平安銀行年報顯示,后續,在資產端,平安銀行將持續做好大類資產配置,鼓勵優質信貸投放,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同時,將加強市場研判,靈活動態配置同業資產,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在負債端,冀光恒表示,平安銀行將持續壓降零售業務和外幣業務付息成本。外幣業務應“以支定收”,人民幣業務則要管控好長期、大額定期存款。“我們需要在內外幣、對公與零售之間進行合理擺布,精打細算。”
AI技術應用取得初步成效
當前,以生成式AI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沖擊千行百業。作為一家有“科技基因”的銀行,平安銀行如何看待新一波技術浪潮?
據項有志介紹,多年來,平安銀行在科技投入方面不遺余力。在吸收消化新的AI技術方面,目前已經梳理出138個可以在AI領域提升的應用場景,不過要真正實現技術落地,還需要逐步推進。“未來,新技術一定會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控制風險和優化客戶體驗這四個方面產生積極效果。”
項有志同時強調,銀行部署AI技術,絕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要在符合銀行內部功能需求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投產。同時,要特別注意AI可能對銀行數據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合規性帶來的影響。
冀光恒表示,平安銀行已在多個領域進行了AI技術的小規模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通過AI技術輔助對話提示、在項目風險模型以及人力資源管理中自動生成面試報告等。“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探索AI技術在更多業務場景中的應用,特別是在理財經理案例編審、客戶畫像等方面。”他說。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