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金融“五篇大文章”重點領域和主要著力點,為金融發展作出系統規劃。注意到,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份指導意見再次明確“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應用”,同時提出要持續加強數字人民幣服務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五篇大文章”場景應用賦能。
回顧過去十年,歷經理論研究、封閉測試和開放試點,數字人民幣體系已初步構建,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升貨幣支付便利性和安全性、優化營商環境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增強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提升。最新數據顯示,數字人民幣運營機構已擴充到10家,試點范圍覆蓋17個省(市)的26個地區。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人民幣作為現代化的央行貨幣憑證及相關支付體系,既是新型金融基礎設施,也是數字金融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自身特色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和養老金融,助力金融強國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業內人士介紹。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數字人民幣如何展所長?梳理發現,從目前各機構、試點地區的實踐看,數字人民幣在服務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已有一定成效。
以普惠金融為例,采訪了解到,目前數字人民幣服務普惠金融方面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基于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提高供應鏈金融服務普惠金融重點群體效率;二是基于數字人民幣與銀行賬戶松耦合的特點,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未開立銀行賬戶的人群也可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享受基礎金融服務,使偏遠地區居民、境外來華人士更便捷地獲取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三是基于數字人民幣可追溯的特點,將數字政務、智慧政務、代發工資等功能與數字普惠金融有機結合,促進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金融服務更加便利,助力提升智慧監管水平。
針對性解決科創企業在業務發展中面臨的非資金層面的痛點難點問題、推進“綠色金融+區塊鏈+數字人民幣”碳普惠模式創新、以數字人民幣形式發放養老服務業紓困補貼金、助力提升數字金融監管效能……依托其生態體系和技術特性,數字人民幣服務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更多想象空間還在進一步打開。
在采訪中了解到,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建立健全數字人民幣監管、運營、自律等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推進制度規則體系建設,將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從零售擴展至批發,從支付擴展至包括存、貸、匯、投等在內的廣義金融業務,更有效地發揮法定貨幣職能,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管理和服務能力。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