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位于蘇州的勝科納米登陸科創板。至此,江蘇擁有A、B股上市公司達700家。
1993年,無錫太極實業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資本市場“江蘇板塊”的歷史由此開篇。上市公司數量從1家到100家,江蘇花了近15年時間。2020年開始,江蘇企業大踏步登陸資本市場,從400家到700家,江蘇僅用時5年。
從鄉鎮企業到專精特新,從“世界工廠”到“創新雨林”,江蘇在資本市場的進階之路,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縮影。江蘇正以“強”的產業根基、“富”的資本底蘊、“美”的創新生態、“高”的科技追求,繪制著一幅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畫卷。
細分賽道隱藏資本密碼
在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以硬科技填補產業鏈空白,是江蘇成為資本高地的關鍵密碼。
數據顯示,工業吸納了江蘇全省30%左右的就業人口,實現了40%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值,貢獻了50%左右的稅收。在41個工業門類中,江蘇擁有40個。
例如,中復神鷹率先突破碳纖維干噴濕紡的關鍵技術,實現了核心裝備的自主化;綠的諧波率先攻克精密諧波減速器技術、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其諧波減速器國內市占率居首,位居全球第二;專注于高性能模擬及混合信號芯片設計的納芯微,其核心產品車規級傳感器芯片和隔離芯片,成為新能源汽車、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國產替代標桿……
近年來,江蘇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持續優化政策環境,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目前,江蘇700家境內上市公司中,45.9%為“專精特新”企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發布的第六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江蘇711家企業入圍,約占全國總數的23.5%,新增入圍企業數量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細探江蘇的產業格局發現,蘇南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蘇中的船舶海工、醫藥化工與裝備制造,蘇北的新能源、重工機械及現代農業,逐漸形成區域協同、梯度發展的產業生態。
江蘇的A股上市公司也與區域優勢產業相契合,例如汽車零部件上市企業主要分布在無錫、蘇州和常州;通用設備企業集中在蘇州、南通和南京;半導體企業則以蘇州、無錫為核心集聚地;生物醫藥在南京、蘇州、連云港、泰州發展勢頭突出。
“蘇南領跑”升級為“全域開花”
1993年9月8日,蘇三山A(現更名為“四環生物”)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揭開了蘇州企業在資本市場發展的帷幕。
在江蘇各地市中,蘇州以220家的境內上市公司數量遙遙領先;南京、無錫位列其后,分別擁有124家(含1家B股公司)、123家。蘇州、南京、無錫合計占江蘇全省近七成,市值貢獻率也接近七成。
江蘇各地奮勇爭先,推動優質公司登陸資本市場。被稱為“華夏A股第一縣”的江陰,擁有34家A股上市公司;昆山、張家港均有超30家A股上市公司。位于蘇北的宿遷、鹽城、淮安,A股上市公司數量都在10家左右。
回望江蘇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之路,離不開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雙向奔赴”。
2019年,為更好服務企業上市“最后一公里”,蘇州工業園區推出了全國首個IPO綜合服務品牌“上市苗圃工程”。5年多來,蘇州工業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快速發展,一批批創新企業茁壯成長。截至2024年12月,“上市苗圃工程”為蘇州工業園區培育了33家上市企業。
常州的“龍騰行動”、南京的“寧航行動”、鎮江的“揚帆計劃”、徐州的“鵬程計劃”……在江蘇,上市公司培育計劃全面鋪開,構建了從“育苗”到“參天”的全周期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發展生態。
2024年6月,江蘇省委金融辦、江蘇證監局舉行上市公司“空白縣”工作推進會,著手實施上市公司發展“南北共建”掛鉤幫扶計劃,構建先進帶后進、后進學先進的工作體系,全力推動企業上市區域協調發展。
目前,江蘇已有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等設區市實現A股上市公司空白縣市區“清零”。其中,泰州作為非蘇南城市,成為繼蘇錫常和南通之后,第五個實現A股上市公司空白縣(市、區)“清零”的城市。
資本市場助力產業“攀高向新”
江蘇資本市場的勃興與改革同頻:上世紀90年代,“蘇南模式”下的鄉鎮企業率先股改;2000年后,外資涌入催生蘇州工業園區的外向型經濟;注冊制下,科技型中小企業迎來爆發期。如今江蘇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約7萬億元,占A股的7%。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企業上市,意味著更大的舞臺、更多的資源、更廣闊的未來。
在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全國第一,上市公司“含科量”越來越高的同時,江蘇已上市企業也加快轉型步伐:徐工機械明確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步走”戰略,驅動新型工業化攀高向新;恒立液壓從單一的液壓油缸制造領域,轉型為涵蓋液壓元件、精密鑄件、液壓系統等多領域的大型綜合性企業。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地方政府不再單純追求上市數量,而是更關注企業的科技含量、盈利能力和合規性。此外,多地加強前期培育,通過孵化器、產業基金等方式扶持初創企業,而非僅聚焦擬上市企業。
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后,2024年7月,規模500億元的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正式啟動,加快建立政府投資基金市場化、專業化、法治化運作模式,為科創企業吸引更多“耐心資本”、長期資金,以頭部企業為牽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根據《江蘇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底,江蘇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更加完善,加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資本市場“江蘇板塊”。
近年來,江蘇證監局加強與各方協作協同,緊密結合江蘇“1650”產業體系,深入開展政策宣講和上市培育,目前上市公司已覆蓋江蘇省全部16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很多鏈主、準鏈主企業均為上市公司,它們通過資本市場資本集聚并放大創新要素,帶動、吸引上下游企業和項目聚集在江蘇,助推形成了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
傳統產業與硬科技“雙輪驅動”、國資與民資“雙向賦能”、政府與市場“雙重奔赴”……展望未來,資本市場的江蘇篇章將書寫得更加精彩。
(來源:上海證券報)